引言
文曰:科技東風起,藝術蝶變時。智者明變局,先知掌未來。
北京春末,微雨輕拂。
"科技與藝術交融新商機:沉浸式體驗與IP全球化發展論壇"——這一長串金字在中國尊大樓五樓的"雙融域 AMBI SPACE ONE"展演空間入口處熠熠生輝。
這場由"黃胖胖全球文創投資集團"主辦的年度論壇已是第八屆,卻首次引起如此轟動。會場外排起的長隊蜿蜒至電梯間,各路文創精英、科技大咖、投資人和藝術家齊聚一堂,甚至連素來神秘的各國IP收購代表也悄然而至。
論壇發起人黃胖胖,這位自華南崛起的科技文創投資大佬,身材圓潤卻目光如炬,以其睿智遠見和跨界思維在業界享有盛譽。
"為何舉辦這場論壇?"面對記者的提問,黃胖胖抿了一口自帶的烏龍茶,笑得眼睛幾乎成了一條線:"因為我們正站在科技與藝術融合的曆史性轉折點上。沉浸式體驗、元宇宙、AI、區塊鍊——這些不再是技術術語,而是重塑全球IP版圖的關鍵力量。中國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領先的科技實力和對全球市場的敏銳洞察。我希望通過這次論壇,彙聚各方智慧,共同探索中國IP借科技之力進軍全球市場的戰略路徑。"
他停頓片刻,目光越過人群,望向窗外北京城市天際線:"也許下一個風靡全球的IP,就将從這裡誕生。"
論壇采用特别的辯論形式,将連續八天,每天一個主題,由兩位行業頂尖人物展開交鋒。黃胖胖親自擔任主持人,并在每場辯論結束時給出精辟總結。
會場中央,兩把設計獨特的博士椅相對而立,椅背上分别嵌入了"科技驅動"和"内容為王"的液晶顯示卷标,随着辯題變化而改變内容。四周的牆面和地面則是大型沉浸式投影屏幕,可實時呈現與辯論相關的視聽内容。
第一天清晨,會場座無虛席,聯機上直播平台的觀看人數也突破了百萬。全球文創産業的目光,都聚焦在這裡。
黃胖胖踱步上台,輕擊三下麥克風,笑容溫和卻帶着不容忽視的權威感:"各位,中國科技藝術融合的八回交鋒,現在開始。"
第一回沉浸場域戰略論,科技藝術辯新徑
"靜水流深見蛟龍,沉浸體驗啟新風。"
雙融域展演廳内,黃胖胖西裝革履,目光如炬:"今日辯題,'沉浸式展演場館如何改變藝術消費與娛樂型态?'有請兩位辯手——左席'體驗經濟研究院'院長李沉浸教授,右席'傳統藝術保護協會'會長鄭守真先生。"
李沉浸,一位留着時尚銀灰短發的女性,以VR産業開創者身份享譽業界。鄭守真則是位德高望重的藝術理論家,着有《數字時代的藝術靈魂》等重要著作。
李沉浸開門見山:"傳統美術館正逐漸式微。2020年,故宮博物院推出VR《清明上河圖》體驗,讓畫中人物走出畫卷;2023年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莫奈展覽允許觀衆通過AR走入畫作,甚至與AI莫奈對話。這不僅增加了參觀人次,更創造了全新的藝術消費模式。"
她調出一組令人震撼的數據:"上海的'光影無界'展館将一座舊倉庫改建為沉浸式藝術空間,首展便吸引80萬人次,首年參觀突破150萬。這不僅超越傳統美術館,更改變了藝術經濟的基本範式。"
鄭守真不慌不忙:"李教授的資料确實令人印象深刻。但我想問:光影絢爛之後,觀衆究竟記住了什麼?是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還是沉浸投影的技術特效?當藝術淪為感官刺激的載體,其文化傳承的本質功能是否被稀釋?"
李沉浸早有準備:"恰恰相反,沉浸式體驗深化了藝術理解。傳統展覽中,普通觀衆平均駐足時間僅為30秒,而在'光影無界',這一數字延長至40分鐘。時間的延長意味着更深入的文化浸潤。"
鄭守真不甘示弱:"時間延長不等于理解加深。沉浸式體驗風險在于,将藝術變成'打卡景點',觀衆沉浸于'體驗'本身,而非作品承載的文化内涵。"
李沉浸從容應對:"鄭先生的擔憂源于對沉浸式體驗的片面理解。以'光影無界'為例,其策展不僅有視覺内容,還邀請國内知名作曲家譚盾參與聲音設計,打造多感官的藝術解讀。更重要的是,他們設置了'新銳創意'單元,為新生代藝術家提供發聲平台,促進藝術創新。"
黃胖胖适時插話:"兩位都提出了精彩觀點。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拉斯韋加斯的Sphere和中國本土案例,看看不同規模的沉浸式場館如何發展商業模式。"
李沉浸眼前一亮:"Sphere是沉浸式場館的極緻案例——16K環繞屏幕,面積14,864平方米,167,000台定向音響,加上氣味模拟和震動座椅。它不僅舉辦U2、老鷹合唱團等頂級演唱會,還通過外牆的LED顯示屏開發出創新廣告業務,為NBA等品牌提供獨特的營銷平台。"
她展示了一組商業資料:"Sphere門票平均價格255美元,遠高于傳統演唱會;其外牆廣告收費每天高達100萬美元。這證明,高端沉浸式體驗創造了全新的價格帶和商業模式。"
鄭守真沉思片刻:"李教授的資料确實引人深思。但我擔心,如此高昂的投資和維護成本,是否會導緻藝術進一步商業化,将那些無法産生足夠經濟回報的藝術形式邊緣化?"
李沉浸微笑:"恰恰相反,這種商業化創造了更多藝術探索空間。以北京的'雙融域'為例,他們一方面策劃商業展覽如《達文西光影藝術特展》,另一方面也支持《京劇數字重生計劃》等傳統戲曲的數字化嘗試,通過商業項目的收益反哺文化傳承與創新。"
她補充道:"深圳的'夢境工廠'則是全球首座AR沉浸式劇院,不僅結合華南地區的民俗文化,還為親子客群設計雙語互動體驗,甚至與虛拟偶像合作開拓元宇宙市場。這些案例證明,沉浸式場館不是威脅藝術多樣性,而是拓展了藝術表達的可能性。"
鄭守真若有所思:"李教授的論述很有說服力。不過,技術更新換代如此之快,這些場館如何避免投資沉沒的風險?"
這個問題切中要害。全場安靜下來,期待李教授的響應。
李沉浸從容不迫:"這正是沉浸式場館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成功的關鍵在于'技術中立'的空間設計和'内容驅動'的運營策略。以雙融域為例,其空間配置了模塊化的投影和音響系統,可根據不同展演需求靈活調整,實現技術架構與内容創作的解耦合。"
她進一步闡述:"沉浸式場館的商業可持續性,取決于能否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内容生産-展演-流通'生态系統。目前,國内已開始形成'巡回展出'模式,同一套内容可在不同城市的場館循環展出,大幅降低了單個場館的内容獲取成本。"
鄭守真點頭認可:"這确實是明智之舉。不過,内容同質化也是潛在風險。如何在全球化流通的同時,保持本土文化特色?"
李沉浸笑道:"鄭先生點出了關鍵。我認為,未來成功的沉浸式場館必須是'全球視野,本土根基'。以'夢境工廠'為例,他們不僅引進國際内容,更積極開發如《嶺南記憶》等展現華南地區文化的原創作品。這種融合全球技術與本土文化的策略,正是中國沉浸式場館的獨特優勢。"
辯論進入尾聲,黃胖胖總結道:"今天的辯論揭示了沉浸式場館的三大價值:重塑藝術體驗方式,創造新型文化消費場景,為傳統藝術注入數字活力。面向未來,中國沉浸式場館應當充分發揮技術優勢與文化特色,在全球市場中占據獨特一席。"
他意味深長地補充:"正如李教授所言,未來的藝術消費不再是單向欣賞,而是多維互動體驗;藝術場館也不再是靜态展示空間,而是動态的文化孵化器。這一趨勢,值得所有文創從業者深思。"
第一回辯論在熱烈掌聲中結束。黃胖胖轉向期待已久的聽衆:"明天,我們将讨論'IP版圖再擴張:借科技跨域之力,打入全球市場',敬請期待。"
會場外,細雨初霁,霓虹初上。幾位來自國際投資機構的代表正小聲交談:"中國的沉浸式場館市場,似乎比我們想象的更有潛力..."
第二回 IP全球化論劍,科技跨域顯神通
"風起雲湧跨山海,一曲長歌動九天。"
第二天,雙融域沉浸展演空間座無虛席,比前一天更加火爆。黃胖胖滿面春風,開場便抛出震撼數據:"全球IP市場規模逾3500億美元,亞洲占比遞增。今日辯題:'IP版圖再擴張:借科技跨域之力,打入全球市場'。有請兩位重量級辯手——左席文化科技融合專家、'IP未來學院'創始人張數聚博士,右席傳統IP開發大師、'經典再現'工作室主理人林經典先生。"
張數聚是位四十出頭的學者型企業家,身後有多個成功的IP跨域案例;林經典則是資深策展人,曾主導多個經典藝術IP的全球化推廣項目。
張數聚開門見山:"IP的本質是連接——連接創作者與受衆,連接不同媒介,連接商業價值與文化價值。科技則是加速這種連接的催化劑。以中國的《大聖歸來》IP為例,從動畫電影到AR主題樂園,再到元宇宙虛拟盛典,通過XR技術讓齊天大聖的形象在虛拟世界與粉絲實時互動,成功實現了IP價值的跨代際傳遞和全球擴張。"
林經典不疾不徐:"張博士說得有理。不過,我想補充的是,科技跨域并非現代專利。以敦煌壁畫為例,其藝術元素早已通過傳統工藝品、影視作品等載體實現全球傳播。如今科技手段更為豐富,如故宮博物院的《千裡江山圖》AR沉浸展、三星堆遺址的VR考古體驗,以及騰訊藝術館的AI虛拟文物對話系統——這些都是在現有IP基礎上的科技賦能,而非颠覆。"
張數聚眼睛一亮:"林先生的觀點引發了我的思考:科技跨域對IP發展的核心價值何在?我認為是'體驗升級'和'情感連接'。傳統媒介傳遞的是信息,而數字科技創造的是沉浸體驗。當觀衆戴上VR眼鏡走進《清明上河圖》的動态場景,或與虛拟的李白在元宇宙對詩,他們獲得的不僅是知識,更是難以替代的情感記憶。"
林經典點頭表示認同,但随即提出質疑:"體驗固然重要,但IP的靈魂是内容。若科技跨域偏離了IP的核心精神,再華麗的技術也隻是空殼。我擔心的是,在科技跨域熱潮中,許多項目過于追求技術噱頭,忽視了對IP本質的尊重和理解。"
張數聚從容應對:"林先生道出了IP跨域的關鍵——'忠實于靈魂,創新于形式'。成功案例如《敦煌飛天》VR體驗,開發團隊深入研究了敦煌壁畫的色彩體系和飛天動勢,讓用戶在虛空間中親身參與壁畫創作;同樣,《熊出沒》IP通過AI技術生成個性化動畫劇情,保持了角色性格與世界觀的一緻性,深受全球兒童喜愛。"
黃胖胖适時引導話題:"兩位都提到了國際案例,那麼中國原創IP的科技跨域之路又如何?我們的優勢和挑戰在哪裡?"
張數聚轉向本土案例:"中國原創IP正積極探索科技跨域路徑。以《長安十二時辰》為例,從馬伯庸的小說到影視劇,再到西安實景沉浸式劇場,讓觀衆穿越回盛唐長安,成功實現了'文學-影視-沉浸體驗'的跨域鍊條。《覺醒年代》劇集也通過AR技術重現曆史場景,增強了年輕受衆的情感共鳴。"
他特别強調:"中國網絡文學IP《詭秘之主》更是跨域典範——從在線連載到國際平台突破億次點擊,再到動畫化、遊戲化項目,最近更将主角'小克'通過AI技術打造成能與粉絲實時互動的虛拟偶像。這證明中國IP完全有能力通過科技跨域走向全球。"
林經典若有所思:"張博士提到的案例确實鼓舞人心。不過,與美國、日本等IP強國相比,中國IP在全球市場的占有率仍有差距。您認為症結在哪?"
張數聚坦誠回應:"核心挑戰有三:一是IP原創力不足,能引起全球共鳴的原創故事和角色偏少;二是産業鍊不完整,從内容創作到技術應用、市場推廣缺乏系統化協作;三是國際化營銷能力薄弱,許多優秀IP因文化差異難以觸達海外受衆。"
林經典追問:"那麼,中國如何借助'科技跨域'彎道超車?"
張數聚胸有成竹:"我認為關鍵在于發揮中國的雙重優勢——'文化底蘊深厚'和'科技應用領先'。在内容上,中國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多民族文化和當代社會議題,能創造出獨特的文化符号;在技術上,中國的5G、AR/VR和數字内容制作處于全球第一陣營,具備将曆史文化資源轉化為沉浸體驗的能力。"
他展示了一組市場資料:"全球文化科技融合市場年增長率超過24%,預計2030年規模将達7800億美元。中國若能抓住這一風口,整合IP創作、科技研發和國際營銷,完全有可能培育出下一個'迪斯尼'或'寶可夢'級别的超級IP。"
林經典提出關鍵問題:"除了原創IP,中國還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産IP。您如何看待經典藝術的科技跨域?"
這個問題引發了全場注意。張數聚思考片刻,鄭重回應:"這是中國的獨特機遇。以《清明上河圖》為例,從2018年故宮的VR藝術特展,到2024年'會動的清明上河圖'華山展覽,都證明經典藝術通過科技跨域可以煥發新生。藝術家黃心健的VR作品《絲路花雨》更是将敦煌壁畫與現代舞劇相結合,讓觀衆置身于絲綢之路的曆史場景,感受多元文化的交融。"
他總結道:"經典藝術IP的科技跨域,不僅能創造商業價值,更能實現文化傳承的現代轉化,這或許是中國最具潛力的IP跨域方向。"
辯論接近尾聲,黃胖胖請兩位辯手各自總結觀點。
林經典首先發言:"科技跨域無疑是IP全球化的強大助力,但核心始終是内容的文化價值和情感共鳴。中國應當在尊重IP靈魂的基礎上,積極擁抱新技術,找到文化表達與科技應用的最佳平衡點。"
張數聚則表示:"IP全球化是一場沒有邊界的馬拉松。中國需要構建'創意-科技-資本'的良性生态,培育具有國際視野的IP開發團隊,同時保持文化自信,讓中國故事通過科技的翅膀飛向世界。未來已來,關鍵在于我們是否準備好擁抱這個無限可能的新時代。"
黃胖胖總結道:"今天的辯論揭示了IP科技跨域的三大路徑:一是以技術增強體驗深度,如VR、AR沉浸式内容;二是以平台拓展受衆廣度,如元宇宙、虛拟偶像;三是以跨媒介講述串聯故事完整性,構建IP宇宙。中國身處全球文化交流的中心樞紐,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領先的科技實力,完全有條件在IP全球化的浪潮中占據一席之地。"
他意味深長地補充:"IP的未來,不在單一媒介的封閉世界,而在跨域融合的開放生态。正如張博士所言,文化是根,科技是翼,二者相得益彰,方能引領中國IP翺翔全球。"
第二回辯論在熱烈的讨論聲中結束。會場外,幾位國際IP收購商正低聲交流:"中國的《詭秘之主》和《絲路花雨》,值得密切關注..."
第三回 VR沉浸造新境,單人體驗争鋒芒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虛拟現實開天眼。"
第三天,雙融域内座無虛席,氣氛更加熱烈。黃胖胖西裝革履,精神抖擻:"今日辯題,'單人VR展演的内容趨勢與商業前景',有請兩位重量級辯手——左席VR内容制作先驅、'虛境工作室'創始人陳虛境先生,右席傳統影視制作人、'真實影像'工作室總監王真實女士。"
陳虛境是業界知名的VR内容創作者,曾獲威尼斯電影節VR單元大獎;王真實則是資深紀錄片導演,近年開始涉足VR領域。
陳虛境開門見山:"VR不隻是一種技術,而是全新的叙事媒介。傳統影視是在框架内講故事,VR則是創造一個世界,讓觀衆自由探索。這種範式轉變正重塑内容創作的基本規則和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