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鳴在酒店餐廳吃早餐時,腦海裡仍回蕩着昨晚三位小企業主的轉變故事。他一邊喝咖啡一邊翻閱筆記本,為今天的辯題做準備:"認知賦能型政策設計的價值與局限"。
正當他沉思時,一個熟悉的聲音打斷了他:"早安,黃先生。"
擡頭一看,竟是黃胖胖基金會董事長黃志遠,就是第一天在咖啡館遇到的那位老人。老人身後站着一位年輕助理,手裡拿着幾份文件。
"黃董事長!"黃鳴慌忙站起身,"您好!"
"坐,坐。"黃志遠微笑着擺擺手,"我可以加入你嗎?"
"當然,這是我的榮幸。"黃鳴連忙收拾桌面。
黃志遠坐下後,助理為他倒了一杯茶,然後識趣地退到一旁。老人看着黃鳴的筆記本:"這幾天收獲不少?"
"是的,受益匪淺。"黃鳴誠實地回答,"特别是昨晚和王海倫女士去見了幾位小企業主,他們的親身經曆讓我對認知幹預有了更具體的理解。"
黃志遠眼中閃過一絲興趣:"願意分享一下嗎?"
黃鳴将昨晚的見聞簡要講述了一遍。黃志遠聽完,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這些案例很有啟發性。微觀層面的認知突破确實能改變個體命運。但今天的辯題更進一步——如何将這種認知賦能擴展到政策層面?你有什麼想法?"
黃鳴沒想到會被直接問到觀點,略顯緊張:"我...我認為認知賦能型政策有巨大潛力,但設計時需要平衡幹預力度與個人自由。過于強制的幹預可能引發反感,而過于隐晦的幹預則效果有限。"
黃志遠微笑着點頭:"繼續。"
受到鼓勵,黃鳴逐漸放松:"比如英國的養老金自動加入制度,既保留了選擇退出的自由,又通過默認選項引導大多數人做出有利于長期福祉的決定。但這種方法能否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還有待研究。"
黃志遠抿了一口茶:"有意思的思考。你知道我為什麼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嗎?"
黃鳴搖搖頭。
"因為二十年前,我差點徹底破産。"黃志遠的語氣突然變得嚴肅。
黃鳴驚訝地瞪大眼睛。黃胖胖基金會如今是全球頂級慈善機構,很難想象其創始人曾面臨破産。
"那是2003年,我的科技公司剛剛上市不久,股價一路攀升。"黃志遠回憶道,"我堅信公司價值會繼續翻倍,于是拒絕了财務顧問分散投資的建議,還用大部分股票做抵押貸款收購競争對手。"
黃鳴隐約猜到了故事走向。
"然後互聯網泡沫破裂,公司股價在三個月内跌去80%。"黃志遠語氣平靜,似乎在講述别人的故事,"銀行催收貸款,我面臨着失去一切的危險。"
"您是怎麼挺過來的?"黃鳴忍不住問道。
"一個特殊的政策幹預。"黃志遠微微一笑,"當時政府推出了一項針對陷入危機的科技企業的纾困計劃。與傳統救助不同,這個計劃有一個認知幹預環節——參與的企業家必須接受為期兩周的決策偏差教育和風險管理培訓。"
黃鳴快速記下這個信息,内心充滿好奇。
"那兩周徹底改變了我的思維方式。"黃志遠的眼神變得深邃,"我意識到我的決策被過度自信和确認偏誤嚴重扭曲。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這些偏差不是個人性格缺陷,而是人類思維的共同特征。這讓我能夠不帶自責地審視和調整決策方式。"
黃鳴若有所思:"所以您後來創建基金會,并特别關注認知與決策領域..."
黃志遠點點頭:"正是。這二十年來,我一直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有更多認知賦能型政策,是否能防止類似危機發生?不僅是商業領域,還包括健康、教育、環保等各個方面。"
黃鳴連忙記下這段對話的要點,突然靈光一閃:"我有個疑問,董事長。認知幹預型政策是否存在倫理風險?比如,誰來決定什麼是'好'的選擇?會不會演變成一種精英主義的家長作風?"
黃志遠贊許地看了黃鳴一眼:"這正是今天辯論需要探讨的核心問題。我個人認為,關鍵在于透明度和選擇權。幹預的目的和機制應該公開透明,并且永遠保留個人的最終選擇權。"
他看了看手表:"時間差不多了,我想你會對今天的辯論特别感興趣。"
黃鳴點點頭:"非常期待。"
黃志遠起身準備離開,但臨走前回頭說道:"順便問一句,你的研究方向具體是什麼?"
黃鳴回答:"我正在研究認知偏差如何影響經濟決策,以及如何設計幹預方法來減輕這些偏差的負面影響。"
黃志遠點點頭:"有意思的領域。期待聽到你更多的思考。"說完,他轉身離去,年輕助理緊随其後。
黃鳴坐在原地,消化着這段意外對話。他打開筆記本,記下黃志遠的故事和對認知幹預型政策的見解,并在頁邊标注:"政策設計的個人維度——政策不僅是抽象的制度安排,也是影響具體個人命運的幹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午九點,辯論準時開始。主持人林教授宣布今天的辯題:"認知賦能型政策設計的價值與局限",并邀請金融分析師李成華進行開場陳述。
李成華走上講台,他的西裝一絲不苟,言談舉止間透露出華爾街精英的自信:"各位早上好。今天我要談論的是一種新型政策設計思路——不是通過命令和禁止來改變行為,而是通過巧妙設計選擇環境來引導更好的決策。"
他首先展示了英國養老金計劃的案例:"通過簡單改變默認選項——從'選擇加入'改為'自動加入但可選擇退出',英國養老金參與率從61%提升至88%。每投入1英鎊的政策成本,産生了210英鎊的社會福利。"
黃鳴記下這個驚人的成本效益比,同時在旁邊标注:"默認選項的力量"。
李成華繼續展示案例:"新加坡的醫療保險信息呈現方式從複雜表格改為簡單視覺圖表後,參保率提高23%;美國的能源賬單加入鄰居用能比較信息後,高耗能家庭平均減少能耗7.7%;德國駕照申請表格增加器官捐獻選項,器官捐獻登記率提高28%..."
黃鳴快速記錄這些生動的例子,在心中勾勒出認知賦能型政策的基本特征:利用人類認知特性,不是強制而是引導,成本低但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