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人類将在四年内滅亡。"
黃胖胖合上那本磨損的《傳粉生物學與生态平衡》教材,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圓潤的臉龐上。十六歲的他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思考深度,這讓班上的同學給他起了個綽号——"蜂語者"。
不是因為他能和蜜蜂對話,而是因為他的演講風格如同蜜蜂的舞蹈一樣精準而富有節奏。每次辯論賽,他總能擊中對手最脆弱的論點,如同蜜蜂的毒刺。
"胖胖,你又在研究那些小家夥了?"父親黃志明端着一杯茶走進房間,臉上帶着無奈的笑容。作為鎮上最大養蜂場的主人,他對兒子的興趣既感到驕傲又有些擔憂。
"爸,您看過這篇報告嗎?"黃胖胖遞過一份打印紙,"意大利佛羅倫斯大學的最新研究表明,養殖蜜蜂可能正在威脅野生蜂的生存。在詹努特裡島的實驗中,他們發現養殖蜜蜂會搶走野生蜂的食物,讓它們生存變得艱難。"
黃志明仔細閱讀着報告,眉頭逐漸皺起。"他們在2.6平方公裡的小島上放了18個蜂巢,密度是歐洲平均水平的兩倍。這種極端條件下得出的結論,未必适用于所有地區。"
"但是數據很驚人,爸爸。"黃胖胖指着報告中的圖表,"從2021年到2024年,獨居蜂減少了77%,熊蜂更是銳減了87%。當研究人員将養殖蜜蜂關起來11小時後,灌木鼠尾草的花蜜量增加了52.5%,迷疊香更是多了71.1%。這表明養殖蜜蜂确實在搶占野生蜂的食物資源。"
黃志明放下茶杯,神情變得嚴肅。"胖胖,你想說什麼?"
"我想參加學校的生态辯論賽,"黃胖胖轉過身,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主題是'養殖蜜蜂是否有利于生态平衡',我想代表反方。"
父親一時語塞。作為當地養蜂協會的資深會員,如果兒子公開反對養蜂業,這無疑會讓他難堪。但作為一個尊重科學的人,他又不願壓制兒子的獨立思考。
"你确定嗎?這可能會讓很多人不高興,包括我的一些老朋友。"
"爸,您曾經告訴我,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顯示,全球約75%的糧食作物依賴動物授粉,而蜜蜂貢獻了其中的80%。"黃胖胖語氣堅定,"如果養殖蜜蜂的擴張導緻野生蜂減少,長期看來可能會影響整個生态系統的授粉多樣性和穩定性。這個真相值得被讨論,無論它多麼不受歡迎。"
黃志明深深地看了兒子一眼,最終歎了口氣:"好吧,但答應我,無論什麼立場,都要基于嚴謹的數據和科學的推理,不要為了辯論而辯論。記住,世界很少是非黑即白的。"
"我保證。"黃胖胖的眼睛亮了起來。
---
周末的清晨,黃胖胖獨自一人來到了鎮外的野花草甸。他身穿特制的防蜂服,帶着一台高速攝像機、便攜式花蜜測量器和幾個觀察用的小工具。
這是他第三次進行野外觀察了。前兩次的數據表明,野生蜂的活動頻率在養蜂場附近明顯降低。今天,他打算做一個更嚴謹的對照實驗:記錄不同距離下野生蜂的采蜜行為和花蜜含量變化。
黃胖胖首先在距離養蜂場100米、500米和1500米的三個地點各選取了10朵相同種類的野花,使用毛細管和折射計測量花蜜的體積和糖分濃度。随後,他架好高速攝像機,開始記錄野生蜂的活動模式。
中午時分,初步結果已經顯現:距離養蜂場100米處的花蜜量平均隻有遠處的43.2%,而野生蜂的訪問頻率僅為遠處的28.7%。更令他驚訝的是,近處的野生蜂停留時間更短,表現出明顯的"焦躁"行為模式——這被視為食物競争壓力的典型指标。
"這與詹努特裡島的研究結果驚人地相似..."黃胖胖喃喃自語,在筆記本上快速記錄着,"養殖蜜蜂活動範圍内,野生蜂明顯處于劣勢。"
正當他沉浸在數據分析中時,身後傳來一個陌生的聲音:"有趣的研究方法,年輕人。你的實驗設計很專業。"
黃胖胖回頭一看,一位頭發花白的老者站在不遠處,手中拿着一個專業級的花粉收集器。
"您是...?"
"林教授,退休的傳粉生物學家。"老人微笑着走近,"你的測量方法很精确,特别是花蜜體積的毛細管測量技術,這是很多學術研究中使用的标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