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賽第五天,明州大學禮堂已無法容納湧入的觀衆,校方臨時在中央廣場設置了直播大屏幕。這場辯論已經超越了比賽本身,成為一次關于人類認知邊界的探索之旅。
今天是特别環節的第一天,八位辯手被分為兩個跨學科團隊,共同探讨"認知增強的邊界與倫理"。黃胖胖、張遠、陳曦和李嘉欣組成"星辰團隊";王明志、蘇雨晴、趙天成和羅智組成"大地團隊"。
黃胖胖走上舞台中央,從校服口袋掏出一罐閃爍着星光的粉末,場館穹頂瞬間裂變成旋轉的星系投影。
"各位評委,這是中科院最新研發的'記憶星塵'——每個納米顆粒都編碼着《自然》期刊十年數據。"他輕輕吹散粉末,星塵在空中凝聚成人類海馬體的精确形狀,"但比這更震撼的,是各位大腦此刻正在上演的宇宙級史詩。"
王明志代表"大地團隊"走上前來,冷靜地說:"故弄玄虛!人腦容量不過1PB,還裝不下半個互聯網!"
"這正是認知的魔法!"黃胖胖啟動腦波監測儀,大屏幕浮現出觀衆的海馬體實時成像,"當你們聽到'海馬體'這個詞時,已有3000個新突觸在形成——這效率,是銀河系誕生恒星速度的10^15倍!"
他展示了兩組驚人數據:"人腦每秒可形成百萬級新突觸連接,遠超銀河系恒星誕生率。《科學》2024年的研究證實,記憶形成時突觸蛋白重組過程,與超新星爆發存在量子級相似性。"
王明志調出阿爾茨海默患者的PET影像:"看到了嗎?記憶終究會坍縮成黑洞!無論你的方法多麼先進,時間會抹去一切。"
黃胖胖卻放出兩組熒光小鼠對比視頻:"左邊是斯坦福大學'認知永動機'實驗組——持續學習使Tau蛋白清除率提升83%。"他輕觸全息屏調出分子模型,"當我們解微分方程時,小膠質細胞正在吞噬病變蛋白,過程堪比微型星際戰争!"
場館突然降下含有BDNF因子的氣霧,觀衆席爆發出驚歎——這是北大醫學部特制的"記憶增強劑",能刺激神經幹細胞增殖。黃胖胖的智能手表顯示:現場觀衆的θ腦波振幅立刻提升了215%。
張遠加入讨論,展示了AI與人類認知的本質差異:"GPT-7已經能生成《人類認知訃告》,聲稱根據香農信息論,人類學習效率低于量子計算機0.00017%..."
他突然拆解手表,露出一枚生物芯片:"這是深圳先進院用猕猴神經元構建的'類腦量子處理器',它在證明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時——"芯片迸發出伽馬射線暴級别的閃光,"産生了AI永遠無法理解的頓悟快感!"
蘇雨晴從"大地團隊"站起,以哲學視角反駁:"快感與理解力并不等同。古希臘哲學家就強調,系統性思考是區分智慧與直覺的關鍵。沒有體系的頓悟,隻是海市蜃樓。"
陳曦迅速回應:"但認知神經科學表明,頓悟并非無序産物,而是大腦深層網絡的突然同步。2025年《細胞》論文證實,人類解題快感源自伏隔核多巴胺與海馬體θ波的量子糾纏,這是AI無法複制的體驗。"
"更有趣的是,"李嘉欣補充道,"劍橋大學實驗顯示,數學家看到優美公式時,腦區激活模式與聆聽肖邦夜曲高度重合,證明審美與邏輯在高階思維中融為一體。"
趙天成突然提出關鍵問題:"知識的邊界在哪裡?今天我們讨論的認知增強,是否會改變人類的本質?"
黃胖胖啟動嗅覺模拟系統,空氣中彌漫着舊羊皮紙與矽晶片的混合氣息:"AI永遠無法體會《九章算術》竹簡的觸感,或者首次推導歐拉公式時的戰栗——這些神經化學風暴,才是文明傳承的真正暗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