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言語之間:黃胖胖的辯論奇遇 > 第68章 第 68 章

第68章 第 68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二天下午,省城大學圖書館前廣場。初夏的陽光下,黃胖胖團隊早早到達,等待京華大學代表團的到來。每個人都進行了各自設計的"微型幹預"實驗,面對即将到來的第一次交鋒,情緒各異卻都保持着鎮定。

"我必須承認,嘗試即興社交對我而言是一項真正的挑戰,"黃胖胖笑着說,"作為一個典型的INTJ,我發現自己不僅對意外社交感到不适,更對缺乏計劃的狀态有本能抵觸。但這種刻意的'反模式'行為确實帶來了一些意外收獲。"

林子晴點頭贊同:"我也有類似體驗。作為ISTJ,強迫自己進行無結構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最初令我極度不适,但三天下來,我發現自己開始享受那種思維跳躍帶來的可能性空間。這似乎證實了我們的核心假設——類型确實存在,但并非不可突破的牢籠。"

"數據記錄得如何?"趙明問道,展示着他精心設計的追蹤表格,"我将每天的體驗分為五個維度進行量化評分,再加上質性描述。有趣的是,遵循嚴格計劃最初讓我這個ENTP感到窒息,但第三天開始出現一種微妙的轉變——計劃本身成為了一種創造性遊戲。"

"這正是關鍵所在,"王雨敏銳地指出,"模式的突破不僅是簡單的反向操作,而是通過挑戰創造新的整合點。我的獨處冥想最初令我這個ENFJ感到孤獨和不安,但漸漸地,我發現獨處創造了一種新的自我連接方式,反而豐富了我與他人的互動質量。"

正當他們交流着實驗心得,一輛印有京華大學标志的大巴停在了廣場邊緣。走下車的是四名氣場不凡的年輕人,領頭的是一位身材修長、舉止精确的男子,目光如同掃描儀般迅速捕捉環境中的每一個細節。

"謝天明教授,"黃胖胖上前問候,伸出手來,"歡迎來到省城大學。"

謝教授微微一笑,握手時的力度和時長精确到似乎經過計算:"黃昱同學,果然如數據模型預測的那樣準時且禮貌。這是我的團隊:認知神經科學專家徐菁、計算社會學家李昂和行為預測建模專家張弘。"

四人互相介紹後,謝天明直接切入主題:"根據我們的模型,你們已經與周明遠教授取得了聯系,并且開始質疑傳統類型框架的決定性。有趣的發展,完全符合預期概率分布的67.8%區間。"

這番精确的描述令黃胖胖團隊一時語塞。林子晴率先恢複鎮定:"謝教授對信息的掌握令人印象深刻。不知您對周教授的'量子命運'理論有何看法?"

"一個富有詩意的隐喻,但缺乏嚴格的可證僞性,"謝天明評價道,"我們更傾向于數據驅動的概率模型。過去三年,我們追蹤了23,547人的MBTI、星座和生辰八字數據,結合其職業軌迹、關系模式和關鍵生活事件,發現了顯著的預測性相關模式。"

"相關不等于因果,"趙明立即指出,"複雜系統中的表觀模式可能源于更深層的變量網絡。"

"完全同意,"謝團隊中的李昂接過話題,"這正是我們采用多層貝葉斯網絡而非簡單線性模型的原因。我們不主張簡單的決定論,而是一種概率框架下的'軟決定論'——類型不決定具體事件,但顯著影響事件的概率空間。"

黃胖胖團隊交換了一個眼神——這種立場比預期的更為微妙,不是簡單的命運決定論,而是一種精緻的概率決定論,更難以直接反駁。

"有意思的立場,"黃胖胖謹慎回應,"或許我們可以在校園漫步時進一步讨論?正好可以參觀我們的哲學系和心理實驗室。"

徐菁——京華團隊中唯一的女性成員,眼神銳利如鷹:"我特别好奇你們的'微型幹預'實驗。嘗試突破固有類型模式,這個設計很巧妙。但問題是,這種短期的行為改變是否真的觸及了深層心理結構,還是僅僅是表面的行為調整?"

她的問題直指核心挑戰,顯示出對黃胖胖團隊策略的精準把握。

"這正是我們正在探索的問題,"王雨坦然回應,"我們區分了三個層次的改變:表面行為調整、中層習慣重構和深層心理轉化。我們的假設是,持續的有意識實踐可以從表層逐漸影響深層結構,類似于神經可塑性的原理。"

謝教授點頭表示贊賞:"嚴謹的思路。不過,我們的縱向數據顯示,雖然短期行為可以改變,但核心類型特征在壓力或關鍵抉擇時往往會重新顯現。這就像彈簧,你可以暫時壓縮它,但釋放後會回到原本形态。"

校園漫步中,兩隊人馬進行着看似友好實則暗藏交鋒的對話。經過哲學系樓時,一位正在草坪上靜坐的銀發老者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周教授。

"啊,周老友,"謝天明主動走上前去,"我們又見面了。上次是在柏林的跨學科會議,讨論自由意志與決定論的量子維度,對吧?"

"确切地說,是在會議後的黑森林咖啡館,"周教授微笑着起身,"你堅持概率決定論,我則提出量子不确定性可能為自由意志提供本體論基礎。一場愉快的辯論。"

兩位學者的寒暄透露出他們有着遠比表面所見更複雜的關系和曆史。周教授向黃胖胖使了個眼色,似乎在傳遞某種信息。

謝天明注意到這個微妙的互動:"周教授總是喜歡神秘的暗示,仿佛掌握着某種超越數據的智慧。但在我看來,真正的深度來自于對複雜數據模式的理解,而非直覺的跳躍。"

"數據與直覺并非對立,而是互補,"周教授溫和地回應,"數據告訴我們'是什麼',直覺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和'可能是什麼'。真正的智慧需要兩者的平衡。"

他轉向所有人:"既然兩隊已經會面,不如參加一場非正式的思想實驗?我有一個提議:每個人寫下自己的MBTI類型、星座和生辰八字(如果知道的話),然後我們進行一個'盲測'——看誰能最準确地匹配人與其類型。"

這個提議引起了兩隊的興趣。謝團隊尤其自信,認為他們的模型訓練使他們在識别類型模式上有顯著優勢。

實驗在圖書館的一個安靜角落進行。每個人将自己的類型信息寫在卡片上,然後混合起來。通過簡短交談和觀察後,每人需要猜測其他人的類型組合。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