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什麼鬼東西!”北狄将軍咬牙切齒地說道,“魏家軍,你們等着,我定要讓你們付出慘痛代價!”說罷,他狠狠地一勒缰繩,轉身朝着後方逃去。在他的帶領下,北狄軍隊如同一群受驚的鳥獸,紛紛逃離戰場。
戰場上,隻剩下一片死寂。北疆士兵們站在城牆上,望着遠去的北狄軍隊,心中充滿勝利的喜悅。他們揮舞着手中武器,大聲歡呼,聲音響徹雲霄。
魏北辰看着這一幕,臉上終于露出一絲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這隻是一場小小的勝利,北疆的危機遠未解除,但至少,他們用行動向北狄人證明了,魏家軍絕不是膽小怯戰之輩,他們有勇氣、有能力捍衛自己的家園。
在這場短暫而激烈的交鋒中,新型的三角槽箭簇展現出了驚人的威力,它不僅給予了北狄軍隊沉重的打擊,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鼓舞了北疆守軍的士氣。
北疆的這一仗,猶如一劑強效的強心針,瞬間注入陳朝的肌體,帶來了極大的振奮與希望。
這一消息如同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京城迅速激起千層浪,一時間,街頭巷尾都在熱議着北疆的戰事。
與此同時,京城的皇宮之内,皇帝端坐在那威嚴的龍椅之上,面色凝重地審視着下方的朝臣。
朝堂之上,氣氛異常壓抑,仿佛有一層無形的陰霾籠罩着。
一封來自北疆的信報,正靜靜地擺放在禦案之上,這封信報,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引發了朝臣們截然不同的觀點與激烈的争論。
一些主戰派的大臣,情緒激昂,義憤填膺。
他們紛紛出列,言辭懇切地向皇帝進谏,力主繼續揮師北伐,乘勝追擊,徹底擊敗北狄,以絕後患。
其中一位年輕的大臣,滿臉漲得通紅,眼中閃爍着堅定的光芒,雙手抱拳,高聲說道:“陛下,北疆一戰,我軍士氣大振,将士們皆奮勇争先,銳不可當。如今北狄新敗,士氣低落,正是我軍一舉蕩平他們的絕佳時機。若此時不乘勝追擊,待北狄緩過神來,卷土重來,我朝必将再次陷入戰火之中,百姓又将飽受戰亂之苦。懇請陛下下令,繼續攻打北狄,揚我朝之軍威,保我朝之太平!”他的話語擲地有聲,在朝堂之上回蕩,引得一些大臣紛紛點頭贊同。
然而,另一部分大臣則持觀望态度。
他們神色憂慮,眉頭緊鎖,認為此時貿然繼續進攻,風險極大。一位年長的大臣,微微躬身,語氣沉穩卻又帶着一絲擔憂:“陛下,北疆之戰雖勝,但我軍亦有損耗。且北狄之地,廣袤無垠,地形複雜,若深入其腹地,後勤補給恐難以為繼。再者,北狄雖遭此敗,但其根基未損,實力猶存。若我軍貿然進攻,陷入持久戰,恐對我朝不利。依老臣之見,不如先觀察一段時間,待局勢明朗,再做定奪。”他的話,也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鳴,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兩種觀點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皇帝靜靜地聽着大臣們的争論,目光深邃而平靜,讓人難以捉摸其心中所想。他微微眯起眼睛,掃視着下方的朝臣,良久,都未發一言。
朝堂之上,大臣們的争論聲漸漸平息,所有人都屏氣斂息,等待着皇帝的裁決。
就在這一片靜默之中,徐國公緩緩從朝臣之列中走出。
他身着一襲華麗的朝服,步履沉穩,每一步都踏出不疾不徐的節奏。隻見他走到大殿中央,撩起衣袍,恭恭敬敬地行了一個大禮,聲音洪亮而清晰地說道:“啟禀陛下,老臣以為,此時貿然決定是否繼續攻打北狄,皆為不妥。”
他的話一出,朝堂之上頓時一片嘩然,衆人紛紛投來驚訝的目光。
徐國公微微擡起頭,目光緩緩掃過衆人,繼續說道:“主戰者,其心可嘉,然戰争之事,絕非兒戲,不可僅憑一時之勇。我軍雖在北疆初戰告捷,但不可因此而小觑北狄。他們在北方草原上縱橫多年,騎兵強悍,戰術靈活,且熟悉當地地形。若我軍深入其地,與之展開持久戰,補給線過長,易遭敵軍截斷,此乃兵家之大忌。”說到此處,他微微停頓了一下,觀察着皇帝的神色,見皇帝微微點頭,便接着說道:“而主觀望者,雖有謹慎之心,但也不可過于保守。若一味觀望,錯失良機,待北狄恢複元氣,重新整頓軍備,再次侵犯我邊境,我朝又将陷入被動防禦的困境。”
“那依徐國公之見,當如何是好?”皇帝終于開口問道,聲音低沉而威嚴。
徐國公再次躬身行禮,說道:“陛下,老臣以為,當下之計,可先派使者前往北狄,一則探其虛實,了解他們戰敗後的真實情況;二則向其表明我朝态度,若北狄願意求和,簽訂和平條約,從此不再侵犯我邊境,我朝亦可網開一面,休養生息。若北狄拒絕求和,仍有進犯之意,我朝再做全面備戰,集結兵力,制定詳細的作戰計劃,穩紮穩打,一舉擊敗北狄。如此,既能避免貿然進攻帶來的風險,又能在合适的時機,給予北狄緻命一擊。”
朝堂之上,大臣們聽了徐國公的建議,紛紛陷入沉思,氣氛凝重得如同暴風雨來臨前的沉悶。
在徐國公陳述完建議後,衆人正陷入思索,這時,戶部尚書胡大人神色凝重,邁着略顯沉重的步伐出列。
他身着官服,袍角随着他的動作微微擺動,整個人看上去憂心忡忡。
胡尚書恭恭敬敬地向皇帝行了一禮,擡起頭時,臉上滿是無奈與憂慮之色。
他清了清嗓子,聲音帶着幾分沙啞,在這空曠的朝堂之上緩緩響起:“陛下,臣以為戶部當前的狀況,實難支撐一場大規模戰事的持續推進。”
他微微停頓,目光掃過朝堂上的諸位大臣,隻見有的大臣微微皺眉,面露思索之色,有的則露出驚訝與擔憂的神情。
“陛下,我朝曆經數年的邊防整頓與民生建設,國庫本就消耗巨大。如今,各地又時有災荒發生,賦稅征收困難重重。”李尚書一邊說着,一邊從袖中掏出一本賬冊,雙手高高舉起,一名小太監連忙上前,接過賬冊呈遞給皇帝。“這是最新的戶部賬目,上面詳細記錄了當前我朝的錢糧儲備情況。”李尚書補充道。
皇帝微微皺眉,翻開賬冊,隻見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着各項收支明細,入不敷出的狀況一目了然。
李尚書接着說道:“如今,戶部所存的錢糧,看似數額不小,但若是用于一場對北狄的大規模戰争,實在是捉襟見肘。且不說長期作戰所需的糧草供應,單是前方将士的軍饷發放,便是一個棘手難題。若将士們的軍饷不能按時足額發放,勢必會影響軍心士氣,這對戰争的勝負将産生極大的影響。”
“再者,”李尚書頓了頓,加重了語氣,“糧食儲備也不容樂觀。各地糧倉雖有存儲,但考慮到百姓的日常生計以及應對可能出現的災荒,這些糧食儲備必須謹慎調配。若大量糧草被調往戰場,一旦地方上出現糧食短缺,百姓必将陷入困苦,屆時恐引發社會動蕩。”他的聲音中帶着一絲焦急,額頭也微微沁出了汗珠。
“兵器設備方面,情況同樣不容樂觀。”李尚書繼續說道,“多年來,我朝軍隊不斷更新裝備,但由于經費有限,更新速度遠遠跟不上戰争的需求。如今庫存的兵器,部分已經老舊,需要修繕或更換,可這又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制造新型兵器所需的原材料,如精鐵、良木等,價格持續上漲,采購難度也日益增大。”
李尚書說到這裡,再次向皇帝行了一禮,懇切地說道:“陛下,綜上所述,以我朝目前戶部的實力,若貿然發動一場大規模戰争,實非明智之舉。臣懇請陛下,在做決策時,務必充分考慮戶部的實際情況,三思而後行。”
朝堂之上,一片寂靜。大臣們聽了李尚書的一番話,紛紛陷入沉思。
皇帝坐在龍椅上,眉頭緊鎖,手中輕輕敲擊着禦案,心中也在反複思量着李尚書所言的每一個字。
皇帝端坐在龍椅之上,目光深邃而平靜,掃視過下方朝臣後,微微颔首,語氣雖淡,卻透着不容置疑的威嚴:“不論當下局勢如何複雜,北疆将士浴血奮戰,守護國門,其艱苦不可忽視。當務之急,先将糧草火速派發至北疆,務必保障前線供給,穩固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