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買了筆記本電腦以後,池影就向中心韓主任請了假,對外講就是外出采風調研去了,其實自己個兒專心躲在宿舍裡準備劇本。
劇本才是所有一切的根本,隻有把這個“根本”弄出來了,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操作。比如畫分鏡頭,做故事闆,關鍵還有這部片子涉及到非常多的特效鏡頭的制作,這些肯定都要事先畫出視覺草圖。
隻有所有這些東西确定了,才能下一步尋找或是搭建外景,然後才是具體每一個特效鏡頭如何實現,拍攝場次如何安排等等……
所以池影已經全力投入,在做這件事了。而韓主任作為把控全局的人,一直跟進關注着整個項目的進展。她也知道現在中心這邊烏煙瘴氣的,頗為無奈。不過再一想到,内地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大片”就要在自己手上誕生了,又覺得激情澎湃,熱血沸騰了。
韓主任讓池影别的啥都不要管了,趕在年前把這些前期案頭工作都做好,她盡快和雷大佬把預算确定下來,最好也能在開年就錢到賬,這樣各項工作才能如期開展。
畢竟這部片子不像上一部電影《婚禮婚禮》,幾十号人就搞定了,這部片子的團隊人數絕對要好幾百,甚至上千人。
--------------------------
《白蛇傳》這個故事最早成型于明代馮夢龍的《三言》,原來的故事章節名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隻不過那時候的故事,跟現在内地流傳的故事還是有很大的差異。在《三言》裡頭,小青并不是青蛇,而是西湖湖底的一條青魚,甚至都不一定是女身,隻不過是跟着白蛇一道修行的魚妖。
在原來的話本上,這個故事到白娘子被鎮雷峰塔就結束了。像後來的所謂的“白蛇産子”、“許仕林高中”,“推塔救母”……都是後人不斷演繹拓展的。
電影的故事篇幅有限,池影的故事主旨和這些都沒啥關系了,她也不想講到這裡。
她隻想講一下單純的“情”與“欲”的故事就可以了。
《三言》裡頭的故事背景,應該是宋代。所以池影想用宋詞中的“婉約秀麗”這個特點來構建整個電影畫面,“水墨山河”這種色調好看,也有華國風情,後面想賣給老外片商,頗有宣傳點。
對于外景地,劇組肯定不能真去西湖,因為那裡也沒什麼雷峰塔了,隻剩幾根殘垣斷壁了。更何況最好能在附近找到“金山寺”的拍攝場地,免得上百号人四處亂竄,勞命傷财。
池影為了節省開支和人力,肯定需要找現成的外景地,而且是那種場景聚集的。
她心目中首選的是浙省的東陽外景地。但眼下才98年,雖然前世後來這裡成了國内最大的影視拍攝基地,各種朝代場景一應俱全,可現在到底建到什麼程度,她實在是不知道,還得親自去看看才有數。
反正首先必須要找到宋代的建築群,最好是清明上河圖全景這種的,這樣才好用長鏡頭表現宋代的市井風情,後面才好進一步做各種建築模型,為接下來的特效拍攝打好基礎。
同樣考慮到這個故事要帶有華國特色,所以電影音樂這一塊,這次也不能再找周岩了,因為周岩更多的是做現代音樂的,和整部電影的基調不太一緻。為了節省工期,這部《白蛇傳》可能更多的要以戲曲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和配樂。
池影聽過很多戲曲版的《白蛇傳》,這個著名的民間故事,各個劇種都演過。在衆多《白蛇傳》劇種中,池影反而最喜歡粵劇版的戲曲音樂。
她還有個考慮,就是如果賣到海外,海外華人和東南亞地區受粵語的影響更大一點,當年很多“下南洋”和“上金山”的華人,都是沿海一帶的。用粵劇唱腔音樂,可能會更有觀衆基礎。
雖然整個故事講的還是《白蛇傳》,但是池影還是希望舊瓶裝新酒,電影能講出新意,整部電影更多的是以群像來重新演繹這個故事。
在在池影的劇本中,這個故事是以法海視角開始的,她為法海加了一個與以往各版不同的設定,就是“法海”是個青年和尚,不是白發蒼蒼的老頭子,同時“法海”也是佛教護法神八部衆中——“龍衆”護法那迦神的轉世。
佛祖讓那迦來到塵世中,是為了讓他嘗盡世間百态,最後能度化衆生。
但是那迦作為“龍衆”,出生後更熱衷于降妖伏魔。
故事中,法海一出生便被丢在寺廟門口,被金山寺的方丈收養,少年便天資聰慧,一目十行,對佛法經注的領悟更是超凡脫俗,所以可以算是年少成佛,是一個得道高人。
但是也因為這樣的生長環境,他卻未經曆過人間八苦。說得更準确一點,就是“法海”并沒有經曆過各種欲望的誘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