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鏡就這樣,在蕭家老兩口的照料下,一天天長大了。
他繼承了父母親的好容貌,小時候粉雕玉琢,長大更是俊秀無暇,美名遠揚,性情也極好,人又聰慧,對祖父母也是極孝順,老兩口對這個孫子愛若珍寶。
可惜好景不長,寶鏡十歲時祖母故去,一年後祖父也去世了。
彼時正值聖泰帝禅位,乾陽帝登基,幾個月後,乾陽帝暴斃,當今聖上繼位,朝局動蕩,蕭正天丁憂不多久就被奪情起複,此後一路扶搖直上,官途坦蕩,至一年前,已升任工部尚書,深得皇帝信任。
在寶鏡入京之前,隻在蕭正天丁憂的那些日子,才真正與父親相處過一些時日,可惜彼此都沒有留下什麼好印象。
跟随蕭正天一同回鄉的孫氏母女更是視寶鏡如眼中釘肉中刺。
畢竟,正是因為雲氏與蕭寶鏡的存在,蕭正天才官途坎坷,孫氏母女才受盡嘲笑。
蕭正天剛入仕途之時,正是聖泰帝在位。聖泰帝一生唯有一位陸皇後,情深不悔,珍之愛之。
知曉了蕭正天休妻再娶之事後,聖泰帝認為其人品有瑕,一直不肯重用他,甚至還因此牽連了蕭正天的嶽家孫侍郎。
直到當今聖上繼位,蕭正天才真正自低谷中翻身,踏入了大齊的權力中樞。
而也是蕭正天上位之後,孫氏母女才真正揚眉吐氣,那些流言蜚語也漸漸消散了。
蕭正天被奪情返京,連同孫氏母女也跟着一同回到京都。隻有蕭寶鏡作為蕭正天的長子,需要代父守孝,在老家一待就是将近五年。
春兒自小跟着寶鏡,親眼見着他一點點長大,經過許許多多的事情,深覺主子的不易。
春兒原本以為,待大公子長大成人,可以自立門戶,一切都将好起來。誰料事情竟會急轉直下,變得更糟糕了。
寶鏡快要過十六歲生日的時候,蕭正天遣人要将他接進京。寶鏡本不想去,隻想呆在老家,平平靜靜地過日子。但此事卻由不得他。
彼時京都正因太子選妃之事鬧得沸沸揚揚,權貴人家的女兒們為了太子妃之位幾乎打破了頭。
畢竟皇帝目下隻有太子一個成年的兒子,将來繼位幾乎就是闆上釘釘的事情。
蕭晚娘剛及笄,對太子妃的位置也十分眼紅,當即也加入了心機娘子們的大軍中。
在孫氏的謀劃下,蕭晚娘設計了一出巧遇,因馬車車轅“意外斷裂”而求助“恰好”經過此處的太子殿下。
原本一切都按照孫氏母女設想的那般進行着,太子也确實對經過一番精心裝扮的蕭晚娘露出了一點感興趣的神色。
可誰知,蕭寶鏡來了。
接蕭寶鏡入京的管事正巧遇到了馬車壞在大街上的大小姐,那可真是一個喜出望外啊,也不管當下是什麼狀況,當即就将寶鏡主仆趕出馬車,要将這輛馬車讓給蕭晚娘用,以顯其殷勤之心。
管事這一番多餘的舉動,當即就壞了事。
向來男女不忌的太子一眼就相中了寶鏡,将蕭晚娘抛到了腦後。
蕭晚娘氣急敗壞,銀牙暗咬,恨不得将那可惡的管事和蕭寶鏡一起咬死。
可此事已成定局,太子相中了甚麼人,蕭晚娘根本管不了。
此後,太子好幾次尋了借口跑到蕭府去見寶鏡,到了後來,他甚至連借口都不找了,大剌剌地上門,還要對寶鏡動手動腳。
寶鏡選擇對太子避而不見,實在避不開就冷漠以對。若是太子要占便宜,寶鏡也不肯讓他得逞,總要想方設法給太子一爪子。
太子被弄得惱火,可對寶鏡的興趣不減反增。
之後不多久,就有聖旨下來,太子妃的位置花落蕭家晚娘,可同時要求蕭家長子蕭寶鏡一同嫁入東宮。
因聖泰帝當年的皇後就是一位男子,此後不論權貴還是民間,偶爾也有男子為妻妾出嫁,因此寶鏡嫁入東宮一事并沒有受到太多阻礙。
畢竟,他不是要嫁作太子妃,隻是個侍君而已。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權者們,也就任憑太子随着心意渾鬧。
至于蕭家,更沒有什麼反對的聲音。
這幾年,蕭正天權勢日重,不再如以前那般受孫家壓制,出孝後幾個妾室接連生了二子一女,去年冬,孫氏又添了一個嫡幼子。
對蕭正天來說,送出一個不讨喜的長子,換得嫡長女的太子妃之位,是筆再劃算不過的買賣。
就連孫氏母女也得閉嘴,她們心裡明白得很,沒有蕭寶鏡,她們一輩子也别想夠着太子妃的位置。
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卻無人關心被當作籌碼的寶鏡是否甘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