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翰林圖畫院二三事 > 第60章 第六十章:《千裡江山圖》

第60章 第六十章:《千裡江山圖》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希孟淚流滿面:“我何德何能,能入夢到這裡?”席間來來往往的人,跨越了死生來相見,他們或有坎坷的命運或有悲壯的人生,或有清雅的性格,或有真摯的情感,他們都是這世上曾經鮮活的人,也是留給後世經典不朽佳作的人。

“希孟,要相信你自己,你一定是這華夏土地上畫出最精彩絕倫作品的那個人。”李昭道遠遠和他作揖,深深拜别。

“一個大男人,杵在這裡。哭什麼?還穿的古裝,奇奇怪怪的cosplay。”希孟再一睜眼,旁邊是一群奇裝異服的年輕人對他品頭論足。

“大個子,你不看的話,請往旁邊站一站,别擋住我們的視線。”在他身後,一個看起來頗為年輕的女孩和他搭話。

“這是哪裡?”希孟徹底懵了。

女孩輕笑了一聲:“你說這是哪兒?這是博物館呗!故宮難得開放一次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每個人觀看時間有限,您這樣堵着,不太好吧?”

王希孟?《千裡江山圖》?沒等希孟反應過來,就被動的被那洶湧的人潮攢擁着來到那幅畫面前。

“啧啧啧!不愧是千古一畫,不愧是王希孟。”

“中國山水畫的巅峰之作!”

“怪不得老謀子在奧運會上把《千裡江山圖》作為重要的一環,我kao,太TM的美了……”

唏噓聲、贊美聲不絕,希孟于夢中留下兩行清淚。突然一個巨大的吸力将他吸出,從博物館裡旋渦中睜開眼睛。

清風朗月裡,一個須發皆白的老者由遠及近的緩慢過來,“彼時你在如願觀對我許下了心願,如果能畫成千古一畫,丢了這條性命也甘願,是也不是?”

“祖師爺在上,請受王希孟一拜。”王希孟重重磕頭。

清風攜走吳道子,風裡話音隐隐傳來:“澄懷觀道,如你所願。”

大夢歸離,希孟出了一身大汗,醒來。

~~~~~~~~~~~~~~~~~~~~~~~~~~~~~~~~~~~~~~~~~~~~~~~~~~~~~~~~~~~~~~~~~~~~~~~~~~~~~~~~~

“王祗侯,您醒了。”一旁的小童子見他醒來,開心又急切的脆聲說。早就候在一旁的醫官趕緊過來搭脈:“奇怪這脈象竟有大好之勢,待我等去禀明官家。”說罷帶着小黃門急匆匆的去找趙佶複命。

“磨墨吧!”王希孟坐起身許久,蓦地眼神清澈晴朗,似乎病體痊愈。小童子應聲去準備材料。

希孟披衣走到門前,将門反鎖上,轉身回到桌前,展開宮絹,舔筆,着墨。

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遠。大宋美好山河需大尺局長卷方可實現。

之前三進廬山所得粉本已經琢磨研究好了,一直挂在案幾的對面,希孟每天都看着,早就爛熟于心。此刻他盯着眼前的粉本良久,終于開始下筆。

《千裡上山圖》繪畫正式開始。

第一層,墨稿,曆時三十七天。大雪至小寒。

希孟畫畫不分晝夜,廢寝忘食,第一個小童日夜陪伴在側,疲勞過度;夫子着他回去休息,另派了兩個大一點的童子頂替其工作随侍在希孟身側。

聽說官家賞了王希孟一項大任務,現在他正在默默地閉關中。不消幾日,消息傳遍了皇宮,這方原本安靜的小院也開始變得門庭若市,窗外擠滿了來湊熱鬧的人。工匠、宮女、黃門還有翰林圖畫院的同窗們,大家在門外都默契的不做聲,靜靜的看王希孟心無旁骛的落筆。按慣例,冬至放假七天,原本窗外每日來看熱鬧的人幾乎都休沐去了,越來越少,希孟倒是能定得住心神,一點也沒受影響,仍專注于自己的畫面,像是真的做到了兩耳不聞窗外事。有新來的畫學生問:“為什麼還要用墨色勾線,赭色打底,不都被蓋住了嗎?”勾處士吃着香噴噴的包子熱心腸兼做作的顯擺解釋道:“我們餓了就會吃包子,一個一個的吃,大概吃到第七個包子才會飽,但是如果沒有前六個包子的鋪墊和積累,第七個包子就是第一個包子。”

第二層,赭色打底,為青綠色做底子,用來襯托青綠,冷暖對比更鮮亮。曆時十五天。大寒。

知命怕官家賞賜的顔色不夠用,希孟會畫的拘謹,她幹脆把之前王宗堯送的礦石一股腦兒全部都拿了過來;知命塞了銀子,又把杜師傅的徒弟、翰林圖畫院負責礦石顔色的工匠——小磨兒請了過來,加班制作顔色。知命自己不敢打擾,每日來一次在窗邊看一會就走。有錢能使鬼推磨,工匠趕在希孟前頭就把頭綠、頭青、二綠、三綠、二青、三青等色備好;知命現在能做的就是把後勤保障工作做好,讓希孟心無挂礙的畫,就連日常飲食,她也讓翠萼去關照過了,實在不行,自己這邊小廚房來解決飲食問題。

“嘭!”爆竹聲聲除舊歲。沉醉于丹青中的希孟被這聲音驚了一下,抽空看了一眼窗外的天空,此刻汴梁城上方,煙火盛放的短暫又絢爛。希孟看着炭火旁睡着的兩個小童,吩咐他們去睡吧!今夜除夕,希孟難得停筆喝了點酒,依舊什麼人都不見。一壺酒下肚蒙頭睡了一夜,算作休息,第二日依然鬥志昂揚的繪畫。可憐那兩個童子卻黑眼圈一日深過一日。

第三層,畫綠,曆時十五天。立春。

官家賞賜的上好的鹿膠、阿膠被童子提前融好了,放在碟子裡備用。童子們是郭夫子專門指給希孟的,負責協助他所有雜事,所以不敢懈怠,那膠還專門放在了炭火邊上,不會因為室内溫度低而變得堅硬不可用。希孟拿起筆,蘸取了頭綠和膠一起慢慢攪拌均勻,開始畫綠。

“見過趙祗侯。”那童子十分有眼色,加上之前也與知命熟絡,出門的時候見到知命仍然沒改稱呼。

“童兒,這些綠松石、孔雀石做的顔料你給補進去,缺什麼你再告訴我,别告訴希孟是我拿來的,如若他問起來,就說都是官家賞的。”

“是。官人大善。”

“就你嘴甜,快進去吧!”

第四層罩染石綠,疊加顔色,層次更豐富。曆時十五天。雨水。

從最初的墨線為骨,赭石打底,到中間環節大面積孔雀石上兩遍,最後上石青,前前後後差不多疊了5層礦物色,反複研磨之後上的色,價格堪比黃金,工程量浩大,層次豐富的顔料泛着金屬的光澤的同時也透着金錢的味道。

雨水節氣如期而至,天空中灑下雨絲,又是一年春來到,政和三年的春天裡依舊是腐敗的氣息。

第五層,上青。咫尺千裡,五色備焉。曆時十五天。驚蟄。

郭熙夫子是希孟的啟蒙老師,他提倡做減法;而作為天子門生的王希孟同時又被徽宗趙佶影響,要反其道而行,做加法。希孟受二者啟發,畫面做了不少突破;比如畫面中遠水留白,而近水則波浪細膩如魚鱗。當真是應了: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裡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陽,放起粼粼細浪。

高飽和度的畫面透着顔色的瑩潤和礦石的絢爛。隻有十八歲的少年才敢這麼大膽。不計成本,不記得失,隻做加法。就連小小的漁夫身上衣服用的砗磲磨成粉末。對了砗磲!知命站在窗口想到這裡,急急的又去找小磨兒問白粉的事。

第六層,細節。砗磲色點綴漁翁等細節,曆時十天。春分。

童子們按希孟的要求配好了膠礬水,膠礬上色的過程是最後一步,目的是保持住顔色形狀,膠礬誰水配得好,可保長久不變色和脫落。這膠礬是用鹿皮熬制出來的膠,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精确的計算。否則,膠多了畫不動,礬多了容易脆,絹就無法保存。希孟用那大闆刷平整熨帖的開始平刷,一幅作品經過了分染、罩染、平塗、烘染、醒染、皴法、複勒等層層工序,三礬九染直至大功告成。看似共計用掉幾個月的11米長畫卷,實則前後鋪墊了近2年。大緻五個色彩層級,相當于同一幅畫畫了5遍。

等待膠礬水陰幹的時間,一直守在門口的知命還是忍不住輕手輕腳的走進去。昨天希孟打發了童子過去通知她,讓她今日未時左右過來,她就猜到了今日應該是畫成了。好奇怪!從前想象過無數次見到真品時候的激動、喜悅和難以自持,真的到了這一天,知命卻又無比從容,像是信徒朝聖一般去瞻仰它。待她慢慢靠進那青綠的世界,瞬間眼睛都亮了。波瀾壯闊的山水盛景,綿亘起伏的遠山,波濤浩渺的近水,借青綠色彩刻畫的氣勢磅礴,又曲折入微。原本打底的赭色線條雖已微弱,但寶石粉末的顔色承接的厚重透氣,層層提亮。燈光之下竟絲絲反映出難以名狀的光彩。不知道該用什麼詞語來形容此刻的心情?

“姐姐,我盡力了。”

“你這是畫完了還覺得有遺憾?”

“嗯。”希孟淡淡的點了點頭。

“天地本不全,非人力所能為也。萬事萬物也應不全之理。”

“對。姐姐,你來做我第一個觀衆吧!”

知命俯下身細細的端詳那層層青綠:富麗堂皇、巍峨壯麗。她實在想不到更好的詞彙來形容,所有的詞仿佛在這一刻都無法言語和切中繪畫之妙趣。繪畫之意境意蘊已非語言能抵,大美無言。

回頭見希孟眼角紅紅仿若有淚,嗯!知命感慨的抱住他,本想安慰他,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二人哽咽了半天,半晌知命才開口:“這半年,你……畫廢了多少紙?點染了多少草木,皴擦了多少山川?”

“我不知道,我隻道我就在這山水之間,也許這就是我的歸宿。”希孟不再癫狂和神經,平靜的說完這些,又是那個羸弱倔強的少年,仿佛那山水中真的隐藏了他的宿命。

再次見到這《千裡江山圖》,就像久别重逢和一見如故。上一次是在工筆臨摹課堂上,老師們戴着白手套小心翼翼的将那高清仿本拿出來的一刻,整個教室好像都跟着亮堂了起來。所有人的目光都被那青綠色吸引過去,呼吸可聞。

中國畫顔料來源主要有植物色和礦物色兩種,從植物中提取的顔色較為單薄,容易褪色;而礦物色能極好的保存,顔色也相對厚重。希孟的《千裡江山圖》以墨色線條為骨,以赭色打底,石青石綠原料,藍銅礦、孔雀石,不容易變色,礦粉反光,畫面富麗堂皇,雖然元代才有了“青綠山水”的正式稱謂。但是源流則是從唐宋時代就已經發展開來。

希孟從前說過,雖然官家一念之差,讓他們家從官眷跌落至罪臣,可他仍舊感念天子知遇之恩,提拔之意,這幅畫也确實是進獻給官家的,皇帝的座位坐北朝南,所以畫的方位是上南下北,畫卷内容時從右方導入,兩個相鄰的大湖又有群山拱衛的高峰,最後是河流入海。也是頗有心的布局和經營了。

開篇洞庭湖,近實遠虛,湖水波紋有粗有細,洞庭湖上一水橋出現,三十二級木構架橋墩,正中是十字形攢尖頂廊橋,深山中,漁村人家、瀑布溪橋、廊橋亭榭、樵夫隐士、水車駁船……房屋錯落交通,隐士惬意淡然,山路有緻,群峰參差。接下來便是廬山,希孟别出心裁的将小姨住所的草廬畫了進來,草廬代表歸隐,草垛一樣的屋頂不住人,不為人知的是畫面中的草廬裡面供奉希孟雙親,而希孟小姨的将用一生守護這裡。廬山上有三疊泉,疊水瀑布淙淙不斷,瀑布盡頭當然是百川歸水,彭蠡湖就在山腳。知命目光随着畫面仿佛回到了彭蠡湖邊的日子:

太虛生月暈,舟子知天風。

挂席候明發,渺漫平湖中。

中流見匡阜,勢壓九江雄。

黤黕凝黛色,峥嵘當曙空。

香爐初上日,瀑水噴成虹。

久欲追尚子,況茲懷遠公。

我來限于役,未暇息微躬。

淮海途将半,星霜歲欲窮。

寄言岩栖者,畢趣當來同。

鄱陽湖上風光好,群山竦峙,煙波浩渺、漸入佳境;心中理念,天人合一,天地如此,何況人乎?知命閉上眼仿佛看見了張擇端、趙昌、陳堯臣、蘇漢臣、朱漸等夫子的模樣,他們不就是北宋乃至中華藝術史上的一座座山嗎?遙想去年夫子們在鬥台之後為了争做希孟的夫子打架的場景,對老師的尊敬、對君主的拜服,希孟心裡全有他不露聲色的繪制在畫卷當中,也把青綠色用的最多的地方放在這裡以緻敬。

彭蠡湖的盡頭江河入海。極目遠眺,天下太平,疆域遼闊,海晏河清,山川大地,江河萬裡。心中若能容溝壑,下筆方能彙山河……希孟的“醒”也離不開彌勒的點撥。

同樣都是長卷,同樣都費其心力的曠世傑作:《清明上河圖》引人駐足的是濃濃煙火氣,放眼望去,是一派汴京的繁華景象。讓人禁不住投入其中,跟着商販走卒穿梭于熱鬧的酒肆街巷,在橋上、河畔流連忘返;而希孟犧牲文人最引以為豪的筆墨痕迹,用青綠的美征服山峰。從材料、構圖、筆法、顔色,無一不是讓世界看到我的“最好”。耕者有其田,織者有其杼,居者有其廬,老幼有從依,黔首不曾愚,言者無憂懼,各盡其材,承古萌新,民之安将如日恒久,與國之泰定如星之璀璨。知命撫掌,這不僅是寫生後的總結創作,應該也是希孟心中的美好世界應該有的樣子吧!

二人正輕聲說着話,門口一直在側的小黃門咳嗽了一聲:“二位祗侯,官家那邊着人過來了。”知命和希孟對視了一眼,門口進來一隊小黃門看樣子等候有段時間了,待畫幹透,就持畫呈給官家。剛才那遍膠礬水已經幹透,畫面變得更平整,顔色也更厚重舒服。

知命推開門走出去,不絕于耳的是衆人對希孟毫不吝啬的贊美和喝彩,此刻她心裡填滿了滿足和幸福,輕快的帶着眼淚走出擁擠,快步回去。

北宋,汴梁,一個十八歲的少年,夜以繼日,青燈黃卷,是懷着怎樣的氣魄和赤誠,繪就了這般波瀾壯闊的畫壇奇觀。而她是這一切的見證者亦是助推者,何其有幸?幸甚至哉!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