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年少時亦常聽聞家父講起伯父的事迹,好男兒就應該像他一樣,勇敢剛毅、忠誠壯烈,他不僅是你心目中的英雄,亦是許多江東人心中的英雄。”周瑜肯定地說道。
孫策:“當時父親常年奔波在外,我年歲雖小,但很清楚,他是為了我們的安全,才把我們安置于老家,他不顧個人安危,獨自面對險惡的敵人,我既佩服又擔心,時過境遷,一晃眼,咱們也成為人父,将心比心,其實孩子什麼都懂,他們會理解咱們的。”
周瑜會心一笑:“其實道理我也明白,隻是有時候還是情不自禁會想,這樣聊聊,思鄉之情會好許多。”
【好羨慕孫策周瑜之間的友誼!】
【這就是交朋友的意義吧,在你心情低落時,給你自信鼓勵;在你彷徨無助時,給你方向良策;在你執迷不悟時,勸你懸崖勒馬、及時止損......】
【人生不僅需要好的老師指引方向,還需要心智成熟的朋友陪伴開解,此所謂良師益友。】
【父親的言傳身教比諄諄教導還要有用。】
【老子英雄兒好漢!】
【可惜孫堅死得早,如果看到自己兒子如此少年英雄,他一定會感到很欣慰。】
“現如今天下大亂,百姓遭難,正是男兒實現抱負的好時機,希望咱們可以早日掃平蕩寇,實現天下一統,到時候百姓安居樂業,咱們也合家團聚。”孫策目光望向遠方。
周瑜面容清貴,語氣不緩不慢地說道:“公瑾雖無縱橫之才、虓虎之勇,但願盡平生所學,助伯符兄成宏圖大業,實現天下太平。”
【呃呃呃......這麼聰明有才,這麼勇敢無畏,還說自己無才無勇!】
【周瑜謙虛了,他既有文章之采,議論之辯,琴棋書畫之才,卓冠跞群,炜晔曜世,世人鮮有及之者。】【注1】
孫策:“以前我總覺得這個願景很困難,自從遇到李世民以後,我就更堅信,這一切完全可以實現,甚至也不是那麼難。”
“他的确有一種聖哲之姿,非常之智,而且仁德仗義,給人一種莫名的力量。”周瑜也徹底被李世民的才德所折服。
“近來,我也在試探他,希望他能留在江東,但是他總是很巧妙地轉移話題,而且還多次講當今漢帝是一位任人唯賢的好皇帝,定不會讓人才埋沒......”孫策跟周瑜說道。
周瑜思忖了一會兒道:“看來他還是一心向漢室,想要去荊州投靠劉協。”
“我認真想過了,李世民聰慧過人,并不愚忠,倘若他認為劉協任人唯賢,是一個值得跟随的好皇帝,那麼劉協可能真的不像傳聞中的那般懦弱無能。”孫策正視着周瑜,訴說着自己的心裡話。
“之前陛下困在許都,曹操束之于高閣,情不能宣,事不能昭,縱然有憂國憂民之心,亦無法盡情施展,可能世人真的誤會他了。不若這樣,倘若平定交州以後,李世民仍然不願留在江東,那咱們就親自送他去荊州,倘若他能在荊州站穩腳跟,也證明他所言不虛,也為咱們日後的選擇指明了方向。”周瑜分析道。
孫策點點頭,他和周瑜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的父親都是漢臣,他們其實也心向漢室。
***
翌日清晨,李世民穿着便裝,帶着幾個随從,讓守城的侍衛打開城門,直奔定山。
孫策出門便看到李世民離去的身影,便來到城門口詢問道:“剛剛李恩公說去哪裡了嗎?”
“說了,他說去定山山頂。”侍衛回答說道。
“定山山頂?!”
“對!”
孫策立馬猜到李世民去那裡做什麼。
定山是附近最高的山頂,站在上面,可以将山下的情況一覽無餘,非常有利于刺探敵人的軍情,他一定是刺探錢博大營。
但是,那裡距離錢博大營非常近,倘若被敵人發現,或者正好碰到交州巡邏的士兵,恩公豈不是有危險。
想到這裡,孫策連忙回去,拿上【黃金霸王槍】,帶着一隊侍衛亦趕往定山。
李世民來到定山山頂,躲在一塊兒大石後面,靜靜地望着山下的情況。
剛觀察了一會兒,忽然,身後有急促的馬蹄聲,李世民趕緊讓随從隐蔽起來,暗中觀察。
過了一會兒,李世民看清來人,嘴角浮出笑容。
來者不是旁人,正是江東小霸王孫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