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國庫空虛,宋策幾乎是馬上想到了春秋時期管相提出的“官山海”政策,當時的山海之産主要是鹽、鐵,管相提出由官府壟斷經營,控制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專賣,再寓稅于價,使人民避免不了征稅,又感覺不到征稅。
如今的大曆朝實行的還是先皇的無為而治,以休養生息為主政,開放民營,對大曆朝的鹽、鐵等仍舊采取放任政策,使得許多官員私下裡經營鹽鐵,随便拎出一個三品大員都比順元帝富裕。
有了思路之後,宋策開始洋洋灑灑的在草稿上寫下了“籠鹽鐵政”。
先是在文章之前鋪墊了一番,而後才開始引出将鹽鐵的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鹽與鐵的産地需設鹽令官、鐵令官,直接管理鹽、鐵的生産與售賣。鹽的專賣與采取也要在官府的監督下進行,鹽由鹽民生産,但必須由官府定價、收購、運輸和售賣。而鐵則由官府統管鐵礦的采掘、冶煉、鐵器鑄造等一切環節。并設嚴令禁私人鑄鐵售鹽。
寫到最後,宋策幹脆給順元帝算了一筆賬目:以整個大曆朝為例,若在籍人口5000萬,以大曆朝人口中應納稅人數為十中之一500萬統計,即便他們每人每月的賦稅都能征收上來,均衡下來每人約40錢,每個月大曆朝進稅也就20000萬錢,若鹽歸國有,每升鹽加價1錢,食鹽售賣則按照戶籍實行“計口售鹽”,每月即可得5000萬錢,若是每升鹽加價2錢,每月則可多得10000萬錢,此項遠超過每月40錢的高額人稅帶來的收入。再者說,橫征暴斂易激起民變,“籠鹽鐵政”表面上并沒有直接征稅,故而不會引起民間抱怨,達到“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
“籠鹽鐵政”寫完後,宋策又加了一條“開通商路”。大曆朝坐擁四海,若開絲綢、瓷器、茶葉等通商之路,邊陲番邦皆以擁我大曆朝之文化為榮,若此法可通,商路一項則可富甲天下,府庫再無虧空之急。
寫完第一題,宋策開始思索下一題:前朝衰皆因五王亂爾,何解?
宋策垂眸,他還真有辦法能夠解決,不過不是他,而是以前上學之時學過的武帝之政。
曆史書上有講過,在武帝時期,諸侯的勢力嚴重威脅到了朝廷。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頒布了“推恩令”。
簡單說來,“推恩令”是重新調整諸侯王家庭家産繼承規則的一道命令。此令直接更改了繼承制,原本諸侯王的财産和封地隻能由嫡長子繼承,“推恩令”武帝規定長子、次子、三子以及無論多少子,都可以共同繼承,也就是“以大劃小”。
原先嫡長子勢強,如今無論是庶子還是外室子都有機會能出頭,他們會願意放過這個機會嗎?
宋策把兩道題謄寫在新的紙張上,寫完最後一個字後擱下筆,才恍然發現已經是日暮時分了。
随着順元帝身側的宦官揚聲道:“收題”!無論是寫完還是沒寫完的考生都不敢拖沓,站起身立于案前。
收管官們連忙小心的收起卷子,考生們也在門外候着的文官指引下相繼離開了大殿。
當夜,集英殿内燈火通明。
收了卷子的收管官們将這二百份墨卷按照名次整理好後一一彌封,卷子封好後又送到了等待閱卷的曲華殿。
三月二十六,晨,閱卷官們整衣肅容,依次步入曲華殿内。
曲華殿内共一條長案,閱卷官共十位,按照官職大小依次而坐。收管官們把密封的墨卷箱取來開封,按照名次一一分送到閱卷官們面前,每個閱卷官分得的墨卷數量依本次殿試人員多少而定,直到箱内的墨卷分完為止。
二百份試墨卷分到十位閱卷官手中也是二十份之多,每評完一份墨卷,都需傳到下一個人案頭左側,等待下一人繼續評卷,确保每張墨卷之上都有十份評分以及對應的官印印記。評卷時間為兩日,不續燭。閱卷官領受皇命,不敢懈怠半分。
十位閱卷官最高職位乃是吏部尚書沈松博,吏部尚書雖與内閣學士同為二品,但實乃六部之長,文官之首,故而沈松博坐在首位,其餘人沒有半分意見。
除此之外,内閣學士蘇長行也赫然在列,宋策那份墨卷自然而然的出現在了吏部尚書沈松博的桌案之上。
沈松博所在的沈家乃是先太後的母族,隻是這沈松博出身于沈家偏支一脈,靠着自己的才學一步步走到了吏部尚書的位置上,與主支不和,當前也是順元帝最為信任的文官之一。
打開這位會元的墨卷,沈松博細細看了下去,隻是越往後看,本來略微靠坐在椅背上的身子慢慢往前,直至端正而坐。
好一個見予之形,不見奪之理!沈松博捏着這份墨卷,再次凝神讀了一遍,甚至在腦中開始思考此策推行的可行性。
看完宋策的這兩題的策論已是半個時辰後了。沈松博凝神靜氣,壓下心中翻湧的思緒後提筆标示,即為一等。并在右側上首蓋上了自己的官印。
内閣學士蘇長行坐在沈松博下首,自然而然的接過了宋策的墨卷。他細細看下後隻覺得這宋策的解元與會元絕非浪得虛名,隻怕大曆朝要出一個三元及第的狀元郎了。
蘇長行也是天子近臣,自認唯才是舉,也提筆給了個一等,傳到了下一位閱卷官的案頭。
這位閱卷官見吏部尚書沈大人和内閣學士蘇大人都給此人标位一等,他當即認真看了起來。隻是越往後看越是震驚,此士子之論太過大膽也太過激進,但若真能實施,定是利于社稷的富國強民之論!但……此論過于與民争利,一等,不可取。
說是與民争利,實則是與官争利,這位閱卷官乃二皇子幕僚,這份墨卷傳到他手已經差不多大半個時辰,想必是沈大人所看的第一份墨卷……此卷主人已經呼之欲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