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喻女士,我們又見面了。”
“嗯,你好。”
“今天下雨了呢,是開車來的嗎?”
“是的。”
“這段時間天氣一直不太好呢。”
“嗯。”
“你好像說過不喜歡雨天。”
“說過。”
“呵呵呵,最近有愉快的事情發生嗎?”
“沒有。”
“那有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嗎?”
“不算。”
“可以多說一點嗎?”
“中性吧,不好也不壞。”
“好的,我看你手上綁着繃帶,是發生什麼了嗎?”
“我割的。”
“我可以問問原因嗎?”
“失控了。”
“失控了?”
“是的,失控了。”
“是指情緒嗎?”
“情緒,行為,都有。”
“當時發生什麼了?”
“不方便說。”
“能問問為什麼不方便說嗎?”
“和我之前的職業有關。”
“好的,明白了。”
“嗯。”
“意識到失控的時候,你是怎麼想的?”
“不要傷害别人。”
“當時的感覺是什麼?”
“恐懼。”
“你恐懼傷害他人,我可以這麼理解嗎?”
“可以。”
“哦,好的,明白了。”
“我們直奔主題吧,你還想了解什麼信息?”
“你很着急嗎?”
“為什麼這麼說?”
“你想早點結束。”
“不是結束,是解決問題。”
“好的,明白了。”
“嗯。”
“你說你想解決問題,我想知道你對問題的定義是什麼?”
“對生活有負面影響的事情。”
“1到7分,你認為多少分才能達到産生負面影響的程度?”
“6。”
“如果這件事情已經達到7分,你會試着挽救嗎?”
“會。”
“如果你知道結果并不是你預想的那樣,你還會這麼做嗎?”
“會。”
“看來,你是一個做事堅決的人。”
“算吧。”
“傷害自己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
“慶幸。”
“慶幸什麼呢?”
“還能感到疼痛。”
“你在害怕感受不到疼痛嗎?”
“是的。”
“當時興奮嗎?”
“當時興奮嗎?”
“你說過,疼痛能讓你處于興奮狀态。”
“醫生,我想你是誤會了。”
“我誤會了?”
“嗯,你誤會了。”
“能多說一點嗎?”
“我所說的興奮,是指身體各項機能處于超前狀态。”
“比如?”
“比如動作更快,反應更靈敏。”
“這些有助于你更好地完成任務。”
“是的。”
“這就是你手臂傷疤的原因?”
“醫生,我記得我上次已經說過了。”
“所以是嗎?”
“是的,這就是原因。”
“能再詳細說說大學的那次高空作業嗎?”
“我不是說過很多遍了嗎?”
“人是變化的,一個人對一件事的看法會随着時間而不同,我想你應該明白的。”
“好的,我知道了。”
“請開始吧。”
“準确來說,那是一門課程,叫心理行為訓練,我們需要爬上四米高的站台、斷橋、繩索和鐵鍊,從一端走到另一端,當然,訓練者會穿上安全衣,下面有專業人員拉着繩子,不會有危險。”
“看來,就算過去十幾年,你還是記憶猶新。”
“可能是我記性好吧。”
“嗯,很抱歉打斷你了,請繼續。”
“在下面看和真正上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體驗,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腿已經在抖了,當我爬上面積小到隻能容下我兩隻腳的圓形平台時,我承認我想放棄了。”
“老師和同學會鼓勵你的,加油。”
“是的,我聽見了文新的聲音,她在指導我下一步動作,因為我需要站起來,然後奮力一躍,才能抓到離我大約一米遠的吊杆。”
“成功了嗎?”
“沒有,我失敗了,我甚至沒有站起來。”
“當時應該很失落吧?”
“是的,我十分沮喪,曹老師安慰我說第一次都這樣,後面就會成功的。”
“看起來,曹老師很關心學生。”
“是的,他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同時也是我的師傅,他教會我很多事情。”
“那接下來的時間裡,你成功了嗎?”
“很遺憾,并沒有,無論哪個項目,我失敗了。”
“事後有反思嗎?”
“當然,我請教了所有成功的同學,但技巧因人而異,那些方法在我身上一點用都沒有。”
“請教老師呢?”
“一樣的,沒有用。”
“聽起來,你當時很迷茫。”
“可以這樣說,因為我連第一步都邁不出去,她們說,邁出第一步就是成功的秘訣,後面的路,身體會幫你走完。”
“那個時候,你應該很着急吧。”
“是的,我急于找到成功的方法。”
“是因為害怕課程不及格嗎?”
“不是。”
“那是因為什麼呢?”
“她們都成功了,我為什麼做不到?”
“哦,可以理解為好勝嗎?”
“我覺得不對。”
“那你覺得是什麼呢?”
“說不清。”
“好的,我們繼續。”
“那天我站上了斷橋,中間隔斷的距離大約是一米五,這個長度不遠,如果在地面,我能輕易地跳過去,但在四米高的高空,我做不到。”
“可你成功了。”
“是的,那次我成功了。”
“麻煩詳細描述當時的情景。”
“一開始,我害怕極了,眼淚甚至不受控制地從眼眶流出,我一邊後退,一邊伸手,想靠在後面的柱子上休息一下,可能是我們學校的設備比較老舊,我的手臂被一顆釘子劃傷了,那一刻,我感到血液湧上大腦,視覺從未如此清晰過,雙腿也充滿力量,我有些飄飄然,直到聽見下面的掌聲,我才意識到,我跳過來了。”
“後面還發生什麼了?”
“傷口不深,但我還是去醫院打了破傷風,回校後,老師和同學都為我感到高興,我沒把當時的情況告訴他們,畢竟那可能隻是一次偶然。”
“嗯,然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