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将過,萬事齊備。
為保色度,艾草需得趁鮮取色,瑛娘便先取了艾草來制。
而艾草鮮嫩時,草汁兒可做青團,幾百斤艾草需得舂細成蓉,瑛娘支使汪文、汪武兩兄弟來做,自個兒先舂了些來煮汁兒和面,
取醬菜、肥肉宰細過油以備作餡兒,再取江米粉、麥粉各半,煮沸的艾草汁兒濾得艾蓉,入面一起和勻,包上鹹香肉餡上鍋蒸熟,一屜蒸來五十幾個,除開還吃不得的小林氏和汪明起,一人将将分得三個。
濾過的艾草汁兒自然也不浪費,染過四月要用的布塊,瑛娘又從徐氏手頭纏來半匹棉絹染了裁衣,叫徐氏好一頓彎酸[注1]。
瑛娘沒往心頭去,“嘻嘻”笑過,扭頭便投入艾草取色的工序中去。
舂好煮過的艾草汁兒晾涼後加石灰水調色,因着色可調,瑛娘便隻調了深綠,待艾草汁兒攪出絨絮,鎮上一夜便能分出艾草漿。
艾草漿分盆晾曬,前後五日即可幹透,幹透的色塊以乳缽研細,篩出雜質,這一批艾綠顔料便算成了。
制成的顔料分裝也算麻煩,瑛娘拿了廣口胭脂扣和戥子,直接将活兒支給汪文、汪武去做。
“待下旬交付,再給你們工錢。”
“成!”
艾綠制成,瑛娘又着手處理栀子。
栀子舂細不易,瑛娘便用踏碓舂過再用石磨研磨,幾百斤幹栀子花了幾日全磨細入缸存備,分得幾批來煎煮。
沸水沏過,攪勻浸泡二三刻,再以細布濾汁兒,反複幾次,所得橙紅汁液盡數整合入鍋熬煮。
栀子自帶了果膠,期間熬煮自然也是離不得人的,熬至汁液粘稠,架鍋隔屜蒸幹,晾曬三日,複又舂細過篩,忙過之後,正好汪文、汪武兩兄弟又能繼續戥量分裝。
此二色成,自得抓緊時間熬煮茜草根。
熬好的茜色汁水整合入盆,加少量豆萁染過的草木灰水調至純紅,再加白礬攪勻,分裝兩盆。
一盆加白善土、一盆加石灰水,調出紅、粉二色,靜置一夜,濾去上層浮液,烘幹沉澱,晾曬三五日即可研磨成粉,過篩分裝。
這一批做來,四月已至尾根兒,四色分裝完還有餘量,瑛娘便估摸着加了些鳔膠調制成色條,好叫雜貨鋪子的掌櫃獻于東家,無論自用亦或送人皆可。
可惜花青存量不多,餘下的卻是不夠制得色條了,還待十月交付時再單做了送去。
“妹妹,明兒個要叫我們幫你送嗎?”
“不用,我還坐三叔三嬸的驢車去。”
汪文、汪武知悉顔料數目,瑛娘還得将倉裡藏的一并送去交付,可不好叫他們察覺了。
聽得不用進城,兩兄弟也是些微遺憾,不過四月一過,汪木匠和四個兒子便要忙着給田地追肥、灌水,汪文、汪武不好叫他們受累,手頭活計一松,便也傾心投入了農活。
瑛娘蹭了驢車進城,就在城門頭叫了兩個腳夫幫忙背貨。
八十瓶香露并一千八百扣顔料裝了滿滿兩背簍,送至東市雜貨鋪子隻需得十文錢。
汪辰倒是想幫瑛娘省了這十文,陳氏卻不樂意,挑眉弄眼一通催,汪辰也隻得放棄。
“妹,那你自個兒小心些。”
“三哥安心。”
兩個腳夫都是賣苦力的農戶,見背簍裡都是瓷器,一路走得甚是小心。
臨了門前,瑛娘取了十文錢分與二人,心頭盤算着稍後還得買兩個漂亮的錢袋子,也免得每每進城都得提前往袖中塞銅闆,取用才覺不方便。
“小娘子可算來了!”
“掌櫃先點貨?”
“成!”
瑛娘将油紙包好的四色色條取出,由着掌櫃支使夥計清點數目。
見廣口胭脂扣的瓷面上留了字,其色對應分裝,掌櫃隻覺滿意非常,再看瑛娘眸色更是柔和。
“小娘子自個兒來的?”
莫不是忘了有契書要簽?
“掌櫃安心,這契書我也能簽得。”
掌櫃這才面露訝然,觀得瑛娘今日又換了草色絹衣,心頭難免對瑛娘家中背景挂了幾分好奇。
轉念想來,這家兒既然有那會制墨、取彩的匠人,家裡頭如何也是供得來讀書人的,隻是一個十來歲的小娘子養得能說會道,又能識字提筆,着實叫人有些意外。
不過這與掌櫃而言不過一閑來談資,心頭驚奇過,便略過此事取來了拟好的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