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寡嫂 > 第17章 同窗(一)

第17章 同窗(一)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施芸聽到秦懷玉一早吩咐人,把各處的閑屋都鎖了。府中可能存放财物的地方,明顯也不在此。從栖遲軒主廳裡的擺設來看,這兒沒有特别值錢的東西。洛弢本身又是绮襦纨绔的少爺,不缺錢花。那導緻對方夜不能寐的原因,隻能是她了……

真正美的人,往往自知。察言觀色,從秦懷玉見到時自己反應裡,施芸也愈發堅信一個事實。她明白,自己可以倚仗的除了爹爹教的醫術,還有這張靓麗的臉。這張被出身名門且同樣風華正茂的俊俏千金,認可過的臉。

可隻有姿色是不夠的,她也沒美到傾國傾城的地步。不像“姚虞國色”殷姒那樣好命,能惑得史書上第一位女帝為她折腰,撇下無數豐神俊朗的少年。也無帝王恩寵可仗,成為禦用文人争相吹捧的對象和後世說書人和歌舞戲裡耳熟能詳的名花。但凡她和洛弢或者其他外男沾上一點關系,絕對被秦家趕出去。

好不容易才到手的富貴閑散生活,沒享受上就丢了,施芸可不願意。而且,大周朝廷不鼓勵婦女守貞。天子曾發明旨曉谕四方,以往的牌坊不拆,今後也不會再建。丈夫去世,強迫其婦守寡的人,要追究責任。如是自願且無子的,則須在三年内須繳納雙倍的身口稅。

大周無論男女,十八歲生辰一過就算成年,要開始繳納身口稅。身口稅,也就是以前的人頭稅。一年一交,每位良籍成人兩百錢,從十八始,自五十止。奴籍不論序齒,一律每個五百錢,由主家承擔。膽敢隐匿逃稅者,罰沒家産,削戶為奴。

新法施行後,大周朝廷上下煥然一新。永徽十年至今,更是政通人和。君主勵精圖治,官員清正廉明,佐吏執法如山……所以,幾乎沒人會去以身試法、親嘗刑名。秦懷玉正是深知這一點,才在接她回來的時候,專門派人去處理這事。

她是未雨綢缪了,今兒才九月十八。縣衙裡的戶籍,一般都是年末才會大動。普通人嫁娶移籍,隻需要在辦事那月月底,拿着村長開的憑據,去找戶書登記。戶書則會在季末,将轄内人口變動報與上憲,另行添删,以備來年朝廷查驗。

不過,對于秦懷玉的做法,施芸很是感激。

早一日移籍,她就能早一點擺脫那些對她有非分之想的男人。同樣的生活水準,她完全可以憑借自己的雙手去掙,而不是依賴他們。可即便如此,她若是一直待在村子裡,總會有“身不由己”的意外發生的一天……

靠自己能“跑”得出去嗎?

搬遷需要不菲的費用,安葬完爹爹後,隻有施芸一個人的家,真的是一貧如洗。雖然她吃的不多,但是她掙得也不多。半年過去,都沒攢夠一兩銀子。一來,沒多少人相信她的醫術;二來,她又隻肯給女人瞧。可鄉下的女人,有病大都硬抗。

大周朝廷在女帝的統治下,已經足夠賣力地去移除重男輕女的落後觀念。然而,這思想不知道什麼時候深入人心的,那叫一個根深蒂固。反正時至今日,鄉下人眼裡,依舊是頂梁柱丈夫最金貴,其次是帶把的兒子或者孫子。女人們都還被無形的枷鎖栓着,或者隐而不發,或者為虎作伥。

秦懷玉是她目前見過的唯一例外。

話說,她人在哪兒呢?早膳過後,别說影兒了,聲兒都聽不到。在跟翠霞的談論中,施芸知道了對方的大概。二八年華,喜歡養花,尤其偏愛菊。在瑤光軒一衆年青婢女眼裡,那叫一個君子端方。孫華卿提起她,更是毫不吝啬地給出“懷珠韫玉,淵清玉絜”的評價。

孫華卿說起秦懷玉的時候,面帶春風,聲似溪水,清清潺潺,霎是好聽。所以,盡管施芸不懂它具體什麼意思,也知道那八個字絕對是褒義。

當然,這種無知,也不能怪施芸本身。畢竟,她隻讀過兩年朝廷在鎮裡所設的鄉學,識字不多。因為是不用交束脩的官辦童蒙教育,鄉學裡學的内容也簡單,隻有《百家姓》《千字文》和《三字經》。

考慮到莊稼戶家裡,孩子半大也要幫忙做活,朝廷對各地鄉學教授三本書的時間做出規定。每年臘月至二月停課,春、夏、秋則依次《百家姓》《千字文》和《三字經》。方便六至十八歲的孩子,可以随時去旁聽。成年人想去,也是不會驅趕的。

施芸是八歲進的鄉學,連學兩年。兩年間,在學館開課的時候,沒卯過一天。所以,相較于自願或者被迫“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同齡人,她肚子裡存的墨水更多一些。

更何況她爹是鈴醫,認識的字也不少。施芸承其衣缽,耳濡目染,幼時所學不但沒荒廢,反而還有進益。隻是,同秦懷玉、孫華卿這種正兒八經的讀書人比起來,腦子仍不免顯得貧瘠。

爹娘在世時,倒是也動過送她去讀書的念頭。隻是,鄉裡有個姓鄭的大戶,從黑發烏烏考到白發蒼蒼,連個舉人都沒撈到。連他家裡原先的百餘畝地,也給賠進去了,日子過得是窮困潦倒。就這,他還要舉債去省城考。在親戚鄰居面前撒潑打滾、尋死覓活,到處磕頭借錢。

幸虧朝廷對久試不中的讀書人,有加恩之策。凡是年滿不惑且參加會試有十次的書生,都會授予舉人身份。不過,如今功名在身的,已經沒有免稅特權了。想做官,這靠加恩得來的舉人身份,又不夠格。畢竟,鄉試各路每年九月舉辦一次。就是萬裡挑一,這河東路三百四十多萬人,每年都能選拔出三百餘名舉人。

想補缺?

沒錢沒人,一直等着就是。

前兩年,那鄭舉人才補上鄰縣的縣學訓導,成了吃皇糧的。于是辭了私塾先生的活計,高高興興上任去了。就算他時來運轉,以後能發達,那先前吃過的苦,也被十裡八鄉的人看在眼裡。不是誰,都和鄭大戶一樣,有餘力供出一個讀書人。同樣,這種豪賭也需要勇氣。

施芸懂事,不想爹娘吃糠咽菜,自己也得勒緊褲腰帶。而且讀書很貴,筆墨紙硯,用起來沒完沒了;四書五經,讀起來艱深晦澀。更不用說,每一次進城考試的食宿、車馬等花費。就施芸的家境來說,一旦她開始讀書,人就變得跟無底洞沒什麼兩樣……

所以,施芸在十歲時離開鎮上的鄉學後,再沒進過學堂一次。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