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裡,雞湯咕噜咕噜着小泡泡。鍋裡已飄着一層油,李枝念并沒有撇掉它們。這個年代人們普遍缺少油水,正好可以給父母補補身體,加入少許鹽調味,真是香甜鮮美。
劉桂玉也來到了廚房裡,發出贊歎,“真香,這雞湯炖的真好!”
“我給你高青姨盛一碗送過去啦。”兩家關系好,時不時會互相送個菜,這有來有往的關系才處的長久,更别說高青還來給她通風報信。
“好呀,要不我去送。”
“不用,大晚上的,你在家待着吧,你爹該快回來了,差不多可以下面條了。”
“好,那娘你慢點。”
盛出半鍋雞湯放進小鋁鍋裡,用來煮面,等面七分軟後,再放入洗好的青菜。
面條出鍋,父母都回到了家中。将晚飯端到堂屋,一家人先喝上一碗清香的老母雞湯,滿口流油,雞也炖的軟爛脫骨。再來上一碗雞湯面。在冷冷的冬日裡,李學書卻覺得暖胃又暖心。
蓋着新被子,墊着厚毛毯,一夜好夢。
一大早,劉桂玉就起床東邊掃掃,西邊撣撣灰塵。連雞都沒放出來,窩在雞圈裡咯咯叫。劉桂玉一邊擔心它們出來亂拉屎,把她剛清理好的地弄的一團糟糕;又擔心這兩隻雞在雞圈裡太吵,待會影響采訪。
“娘,你放輕松。”就李枝念出來洗漱的功夫,劉桂玉已經把這八仙桌擦了五遍了。“已經很幹淨整潔了。”
“娘就是找點事兒做做,”被閨女叫住,劉桂玉這才看向閨女。“你待會就穿這個?”
看到閨女一臉“這咋了”的疑惑表情,劉桂玉頭疼,“你昨天穿的那個沒打補丁的襖呢,穿那個。這件袖子上有補丁,給人家記者看到了不好。”
“沒事,咱們本來就是貧農,就應該作風艱苦,勤儉節約。再說現在各個公社裡的社員們情況都差不多。而且補丁在袖肘上,前面看不見的。”李學書在旁邊安撫母親的緊張情緒。
“你那頭發過來我給你重新綁,松松垮垮的看着不精神。”劉桂玉又操心起閨女的頭發。
這年頭大家不是短發就是短辮子,看着幹練精神還适合勞作,劉桂玉就是剪的利落的短發,但閨女一頭烏黑油亮的長發看着喜人,自從長大後就沒舍得剪過。
原主就經常編成雙股的麻花辮,光光淨淨的不留一絲雜發在腦門上。而李枝念則喜歡把所有的頭發隆在一起編松散的麻花辮從側面垂到胸前。
好看是好看,但在劉桂玉看來不夠正式。拗不過母親,最終還是變成了雙股的麻花辮。
叮鈴鈴有個車鈴聲響起,是小王記者來了。
劉桂玉連忙開門将其迎進來。
小王記者斜挎着一個土黃色的帆布包,上有刺繡,一顆五角紅星,幾個大字“為人民服務”。他一進門就看呆了,隻見一個姑娘站在院子裡,身材較為高挑,一米六五的樣子,一頭烏黑亮麗的長發,瓜子臉,一汪水盈盈的杏眼,鼻子小巧精緻,嘴巴飽滿,衣着碎花棉襖,雖質樸但幹淨整齊。
“果然是向前大隊社員們各個稱贊的樣貌。”暗自慶幸自己申請到了相機。
他收斂了神情,跟李枝念一家打過招呼之後,進了堂屋,把本子和鋼筆拿出來,雙方面對面談起了關于兩天前的救人細節。
“您能描述一下當時的情況嗎?您是怎麼發現落水兒童的?”
“在救援過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難?”
“在救援過程中,您感到害怕嗎?”
“是什麼驅使您冒着生命危險在大冬天下水救人?”
都是些常規問題,李枝念簡單描述了一下當時的情景。
最後答道,“是雷鋒精神鼓舞着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向雷鋒同志學習,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踐行雷鋒精神,為人民服務。”
最後還告誡小孩子,“注意安全,遠離水源,謹防落水。”
小王記者手中的筆沒有停過,一直刷刷的書寫着,很快一份采訪記錄就完成了。後續報道就是在這篇記錄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和補充。
結束訪問後,小王拿出相機問,“小李同志,可以給你拍個照片嗎?到時候會一同刊登在報紙上。”
李枝念同意後,兩人在院子裡找了個光線合适的位置。劉桂玉看到兩人出來,以為結束了,卻見小王拿着相機,正對着閨女拍照。“乖乖,還拍照,那豈不是閨女的照片也能登上報紙。”,那就更好了,到時候報紙拿出來,直接指着照片都能打臉那群長舌婦,臭嘴巴的大娘。
老式相機隻有沖刷膠片才能看到成像效果,小王記者多拍了幾張,以做備用。
“謝謝你們的配合,到時候報道出來上報紙的時候,我就把報紙寄給你們一份。”小王記者收起相機告辭準備離開。
“這都晌午了,要不在家吃個飯再走?”劉桂玉挽留。
“不了,謝謝嬸子,我還要回去加工稿子。再見。”說着就跨上自行車走了。
不想剛出了向前大隊,就在村口的大路上,迎面撞上一個也騎着自行車的男人,男人上下打量了小王兩眼,冷哼兩聲,扭頭進了村。
真是莫名其妙!小王沒管他,自顧自繼續蹬着自行車,離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