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花市是由五個區構成的三線小城,市區四面環山,城裡種滿了兩人合抱粗的絨樹,絨樹開的花叫絨花,香味淺淡,據說絨可以辟邪招财,錦花市的居民都習慣在端午節當天包一些絨花粽吃。
還有三天就是端午,方老太在小區花壇裡跟許多老太一起泡米、剪葉、包粽子,她手藝好,手指一動就是顆小巧玲珑的水晶粽。
陳老太看她包得好,就想買一些回去,既方便又有過節的氣氛,剛張嘴,親家母吳老太咳嗽一聲,低聲說:“不能買。”
方老太假裝沒看見,又接着包了幾個粽子才起身提着籃子說:“我孫女如意下班快回來了,我去煮飯,等粽子煮好了,我拿幾個下來給你們分。”
其餘老太紛紛笑着點頭,還說也要把自己的粽子給方老太留幾個。
等方老太走遠了,陳老太才地問:“親家母,方姐怎麼了?”
“方姐老伴兒姓祝,祝家人做的是香燭生意,店裡賣的東西都是給死人用的。”吳老太嘀咕道:“東門口子上那個‘永安堂’就是他們家的,一年讓人投訴五六回!方姐手藝再好那也是包元寶練出來的!大過節,吃她做的粽子,晦不晦氣?”
小區裡住的都是熟人,有知道情況的人也跟着說了兩句。
“方姐也是可憐人,和老伴兒一輩子就生了一個女兒,結果大學讀完跑去當了神棍,神棍沒當幾年人又失蹤了,喏,那個永安堂就是她女兒小祝留下來的,以前小祝還在時經常免費給小區老人發平安符、除晦氣,方姐做這個也不賺什麼錢,主要想心裡留個念想,覺得女兒總有一天會回來……”
這都十幾年了,知道祝家事的人都覺得小祝恐怕早就沒了,大家也有兒有女的,言談間對白發人送黑發人頗有些感同身受,于是接二連三地開始為方老太發言。
吳老太雙拳難敵四手,最終落荒而逃。
等她走了,不知誰又接了一句:“該不會背地裡一直是吳姐在舉報永安堂吧?”
“人隻賣個紙錢蠟燭,又不停屍,至于嗎?”
“怎麼不至于,她親孫女她都能到處說不吉利,何況舉報非親非故的永安堂?”
想起吳老太往日言行舉止,事是越說越真了,小區居民一片嘩然,還跟陳老太道:“可憐你姑娘了……”
陳老太随意敷衍兩聲,注意力早轉移到方老太的孫女如意身上去了。
她外孫女豆豆學習不太好,夠嗆能上個好一些的二本。女兒一直想給豆豆找家教,隻是吳老太不讓,這回她過來以姥姥的名義自掏腰包給孫女找一個,她就不信吳老太還能說什麼難聽話。
乍聞如意學習好到編制都有了,虛無缥缈的優秀頓時在她眼前具象化成一口金飯碗。
又打聽了兩句,陳老太才倍感憂傷地帶着一陣愁風走了,更惹得圍觀群衆說了幾句吳老太不是個東西。
——
小區在包粽子,祝如意的工作單位錦花電視台也在發粽子。
祝如意從小體質特殊,經常都能見到髒東西,大學學的也是民俗專業,因為家裡不讓多接觸靈異方面的事,為了讓家裡放心,她畢業後也沒有找專業對口的工作,反而去了《走進錦花》做外景主持,主要對非科學項目進行實地打擊。
因為是午夜欄目,加上《走進xx》之類的節目已經屢見不鮮,《走進錦花》糊得壓了幾次工資。祝如意呢,心裡又一直惦記着繼承永安堂,就想找個機會辭職。
抱着跳槽的想法,下班後祝如意一刻也沒有停留,徑直上了輛老舊的奶油黃電瓶車,以随時會在路上壽終正寝的萎靡之姿徐徐前進。
守門的大爺見了都搖頭感歎世風日下,現在的年輕人不僅連領導的車都不送了,甚至還要走在領導前邊,這個祝如意就差騎着領導下班了……
祝如意拎着粽子搖搖晃晃地開進了幸福家園。
這是市醫院的家屬小區,位于錦花市城東老區。周圍建築整體比較老舊,許多小區的窗戶都還是七八十年代流行的藍玻璃。
因為基礎設施随着醫院設施改進跟着翻修過幾次,還安裝了電梯,所以縱然芳齡已過,外表起來仍然風韻猶存。
祝家住在六棟三單元五樓,三室一廳,祝爸爸李煦在主卧,方老太方晴和祝老頭祝大山住在廁所對面的小次卧,祝如意住在李煦隔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