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祝家莊。
祝夫人高坐在廳堂主座,低頭看着什麼,聽到有人進來,頭也不擡說道:“跪下!”
來人僵了片刻,不久雙膝着地,低垂着頭,一身綠衣恍若一枝紮根廳堂的青竹。
時間不知過去多久,祝夫人将手裡的東西攥成一團,放到右手邊的桌上,轉頭問道:“郁離,你來祝家多久了?”
“十年。”郁離擡頭回話。
“你與英台同齡,我記得你是個孤兒。”祝夫人似乎在努力回想,“英台見你無家可歸,可憐你就将你帶回了祝家。”說到此處,目光一冷鎖定下首跪着的人,問道:“是,與不是?”
與祝英台同齡卻是孤兒,說明命不好,祝夫人是在敲打郁離要認清自己身份。祝家收留她是恩德,她若是不好好當丫鬟,就是不知好歹,恩将仇報。
“是。”跪着的膝蓋隐隐作痛,郁離挺直脊背,仰着頭卻依舊無法觸及祝夫人的視線。
“你是個聰明的。”祝夫人臉上挂着笑,三言兩語道出郁離過往,“五歲進祝家,在廚房待了兩年,規矩還沒學完,英台就将你讨了去。”
一個聰明人會兩年學不完規矩嗎?祝夫人的明褒暗貶,郁離一清二楚。
祝夫人緊接着又細數了郁離的聰明事,“英台讀書,你跟着。英傑練武,你服侍。倒是難為你了,一個人做兩個人的活。祝家這麼多丫鬟裡,就數你文武雙全。”
這樣不安分的丫鬟,祝夫人不是沒想過直接将人攆走,然而,頭一個反對的就是祝英台,高喊着,“娘,你若是要攆郁離走,就連女兒一塊攆吧!”
祝夫人生平第一次體會到什麼叫投鼠忌器。再後來,郁離時不時折騰出點新菜譜,使得祝家菜在士族圈内美名遠揚,有不少門閥世族拿出家傳菜譜同祝家交換,大幅提升了祝家的名聲。
三年前,祝家菜還得到了當朝宰相謝安的誇贊,自此名揚天下。
這麼一來,祝夫人倒不好開口攆人了,外加祝英台有心相護,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祝家栽培之恩,郁離銘記在心。”祝夫人赤裸裸的嘲諷,郁離作為既得利益者,照單全收。
網上有句話總結得十分精準,“魏晉南北朝,荒唐又美好。男的蒸,女的炒,老的少的串燒烤。”
穿越到這樣的時代,不多學點保命手段,不知什麼時候就成他人盤中餐了。
然而,同樣的事放在不同的人身上卻有不一樣的意味。
主子讀書習武是知上進,有志氣;丫鬟讀書習武是不安分,有野心。
野心是個妙詞,最會看人下菜,見了男子就是胸懷大志,令人欽佩。遇到女子,便是貪欲過剩,惹人厭惡。
郁離這般身份、性别注定了她若不想從奴隸生活中尋出美來,就隻能在作惡的路上一去不複返了。
祝夫人看着郁離臉上的感激,隻覺得此人虛僞不已,心中更為惱恨,抄起桌上紙團,狠狠砸向她。
紙團骨碌碌滾落在郁離身前,修長的手指撚開紙團,露出熟悉的字迹。
“本人劉郁離今向祝英台借取黃金百兩,五年内十倍償之。若是違約,罰劉郁離生生世世都做祝英台的.......”
此處莫名出現一塊墨團遮去原本的字迹,另一行寫着借款時間“東晉380年3月15日。”
這個寫法是錯誤的,因為東晉是後世的稱呼,正确的應該是“太元五年”,太元是當今皇帝司馬曜的年号。
錯誤是劉郁離有意為之,提醒她千萬不要忘了自己的身份。
視線從時間處拉回黑黢黢的墨團,借據是不能有塗抹痕迹的,這個規矩劉郁離清楚,當時她寫好後交給了祝英台,如今借據被塗抹是誰所為,一清二楚。
被抹去的字是什麼,她比所有人都清楚,那裡原本寫着“小丫鬟”三個字。
從一個自由平等的現代人到生死不由己的奴仆,這是她心中的恨。她自信能還上這筆錢,不介意發下最毒的誓言。
而此時取代“小丫鬟”的是另外三個字“好姐姐”。
多出來的字迹不是别人,正是祝英台的。
看着“好姐姐”三字,劉郁離心中動容。
這番情景又刺了祝夫人的眼,氣上心頭,“一邊哄着英台與你姐妹相稱,一邊騙取英台錢财。你就是這樣回報英台的?”
一個士族小姐和丫鬟姐妹相稱,她都不敢想這樣的醜事若是傳出去,祝家還有臉見人嗎?定會被天下士族恥笑。
一百兩黃金,買一百個郁離這樣的丫鬟綽綽有餘,至于什麼“五年内,十倍償之。”這不是糊弄鬼嗎?一個丫鬟哪來這麼大本事?
雖然祝家家大業大,這些錢對祝家不過九牛一毛,但這件事背後卻藏着一個緻命問題——主不主,奴不奴。
一個丫頭連人都是祝家的,還敢伸手向主子借錢,天底下竟有這種荒唐事?
往小了說是奴大欺主,往大了說是奴奪主位。
“禍害英台還不夠,你還敢把手伸向英齊,祝家容你不得!”提起此事,祝夫人不由得怒火中燒。
昨日祝英傑外出歸家,這次出去的時間比以往長了一倍,祝夫人憂心是不是祝家在外的生意出了什麼問題,一番詢問才知道是劉郁離托祝英傑給她在京口的親戚送些東西,因地址太過粗略,尋人耽擱了不少時間。
向來精明能幹的祝夫人當即意識到不對,什麼東西不能托别人非要祝英傑送?逼問之下得知是錢财,而且高達百金。
由此牽扯出一件大事,一個丫鬟哪來這麼多的錢?
祝夫人突然想起兩個月前的一件事。祝英台以買書為名從家裡支取了百金,她當時還好奇什麼書這麼貴,祝英台解釋說是那誰誰留下的孤本,所以特别貴。
思來想去劉郁離手裡的百金是從祝英台那邊拿到的,祝夫人一想到祝英台為了一個丫鬟騙自己,就氣得肝疼。
昨日趁祝英台外出之時,祝夫人進入房間一番搜尋,找到了祝英台放在盒中的借據,看清上面内容時,差點沒氣個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