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主。”郭楊被那幾個蒙古小子反駁也不出聲,隻是安靜地看着,眼神中沒有什麼波瀾,倒是瞧見蘇依爾進來後,淡漠的眼神中才劃過一絲光來。
“蘇依爾,你來了。”幾個蒙古小子聽見郭楊的聲音,嘴巴裡說的那些話也停了下來,看向門口的蘇依爾。此時,烏蘭幫忙掀開的帳門的簾子,正站在一旁等蘇依爾進來。
“你們在聊什麼呢,這麼開心。”
蘇依爾的位置在郭楊的正前方,左右兩邊是自己的兩個哥哥哈日呼和班布爾,哈日呼年紀大,已經在幫塔林夫處理營地的事務了,班布爾偶爾也陪着巡視牧場等,多數和蘇依爾一樣在郭楊這裡學習。
“今日講授孟子。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幾位公子對仁政有不同的見解。”
郭楊又問蘇依爾,“昨日我們學了孟子的《離婁上》,郡主有何看法,今日大家都可以暢所欲言。”
幾個蒙古小子聞言一時間有些愣住,紛紛抓耳撓腮,不知該說些什麼,皆把目光看向蘇依爾。無他,在大家中間,就蘇依爾最是認真,便是哈日呼和班布爾也比不上。
“孟子曰: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這是在告訴我們實行仁政的重要性。”
“郡主贊同仁政嗎?”郭楊問。
坐着的蘇依爾撐着腦袋看向郭楊,把玩着自己的辮子笑道:“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先生以為如何?”
郭楊笑着摸了摸自己的長須,又問“那郡主以為如何才能倉廪實?”
蘇依爾笑道,“南邊天氣熱,稻子可以兩熟,往北便是一年一熟,我們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每個地方的人都依着這個地方的氣候而生活,先生覺得我們要和漢族一樣農耕嗎?”
聽了蘇依爾的話,郭楊臉上的笑意慢慢淡了下來,他看着眼前的少女,明亮的眼眸像夜間天邊的繁星,仿佛能看盡世間的一切,嘴角噙着若有若無的微笑,眼神自信,透露出一個自信和強大。
郭楊好似才認識蘇依爾一般,心中似洶湧的波濤,翻滾拍打,久久難以平靜。
“此女若為男,當興家族。”
這是郭楊對蘇依爾的評價,從這句話開始,塔林夫對蘇依爾的态度已經從寵愛女兒,慢慢開始有意讓女兒插手部落的事。
塔林夫帶着自己的侍從來蒙古包這邊看這些孩子有沒有認真在學習漢文化,雖說遊牧民族需要用到的漢文化比較少,但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女兒想學的,塔林夫自然都願意去做。
他站在蒙古包前,聽着女兒和郭楊的對答,心中的自豪湧然而生。
不久,等這些孩子們都離開郭楊的蒙古包回去之時,塔林夫踏入蒙古包裡,此時郭楊正在整理自己的一些書籍。瞧見塔林夫進來,忙站了起來,喚了聲王爺。
塔林夫擺擺手,和郭楊一同坐下,詢問了自己孩子的學習情況,郭楊重點表揚的蘇依爾,還說出那句讓塔林夫震撼的話。
許是瞧見郭楊遺憾的眼神,塔林夫笑道:“先生可曾聽說我們蒙古監國公主阿喇海别吉,可曾聽說忠順三娘子的故事?”
郭楊愣了片刻,,聽着塔林夫訴說着來自蒙古族裡偉大的女性的故事,聽着那些蒙古族女性是怎麼跨越艱難險阻,維護了黃金家族的統治,維護民族的繁榮。
許久,郭楊看向塔林夫拱了拱手道:“是我狹隘了。”
回應郭楊的是塔林夫爽朗的笑聲,自蒙古包傳到天邊,和着落日慢慢消散在天際之中。
下午,陽光照在草地上,照在羊群牛群身上,暖洋洋的,枯黃的草也多了起來,秋日裡,螞蟻繼續往糧倉裡貯存食物,蝈蝈在草叢中唱着清脆的歌。
蘇依爾撐着下巴坐在石柱下,看着遼闊的藍天,旁邊牧民們正在趕着牛群羊群吃草,一邊叨念着:“這裡的草越來越少了,要去再找地方了。”
蘇依爾蹦跶起來,在附近認真看着的草地,青黃不接的,羊群也不愛吃枯黃的草,自己分散開四處找尋吃的。
“這羊啊牛啊,吃不飽的話,就不壯碩,吃着沒味。”一個牧民見蘇依爾在一旁玩,就跟蘇依爾唠着家常,這片領地誰不知塔林夫的小郡主喜歡聽大家說這些草原的事,也不耍脾氣,大家都願意和蘇依爾說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