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未卻突然笑了起來,擡頭看向趙彌靜:“這下是真的不用吃了。”
眼眸彎彎,如星辰璀璨。
然後趙彌靜也笑了。
兩個女生在狼狽中開懷相視。
趙彌靜跟林青未聊了很久(雖然基本都是她自己在說),終于發現林青未不僅“溫和”是個殼子,裡面的“冷”也是個殼子,她像是被層層包裹,對付她得用懷柔政策,而趙彌靜最會的就是撒嬌了。
再後來,疫情在校園中爆發,他們有段時間在宿舍上網課,趙彌靜就拉着她看電影。這些電影趙彌靜早就看過了,但她很喜歡再陪着林青未再看一遍,有種特别的樂趣。
林青未總是“淡淡”的,很少有大的情緒起伏,但在電影中卻總是被感動地眼淚汪汪的,也不出聲,默默掉眼淚,連哭都是這麼安靜。趙彌靜不知道她是怎樣的環境中長大的。
有次她帶着林青未看起了《美麗人生》,很長的電影,兩人在結尾都哭了。趙彌靜不知想到了什麼,情緒失控,躲到樓梯上偷偷哭。
林青未找到了她,坐在她旁邊,沒有問她怎麼了,隻是柔柔地說:“剛才一路下來,每個樓梯口都蹲着一個,都穿着睡衣睡褲,二樓那個我以為是你,撩開人家頭發一看,才發現認錯了人。”
趙彌靜破涕為笑,轉念又想自己應該還在傷心,臉上表情精彩了一會兒,悲傷淡去了許多。
林青未見人哭停了,才問:“你怎麼麼啦,要跟我說說嗎?”
趙彌靜憋了憋,整理了下思路,好在她前段時間拉着林青未講了不少自己的事情,這會兒講起來不至于無從說起。
趙彌靜雖然是父母千嬌百寵着長大的,但父母關系并不很好。有時父母吵架,她聽過最難受的一句話就出自趙母之口——“要不是因為你我早跟你爸離婚了”。
這句話其實隻是趙母對生活的抱怨,但卻給趙彌靜造成了不小的心裡陰影,以至于每次父母吵架,她都會有種濃濃的愧疚感。
林青未握住了她的手,講起了自己的事情,從外公外婆,講到父母和妹妹。
“電影看完,我反倒是沒怎麼想起他們了。其實之前我就明白這個道理,但心中的怨和報恩的心态交融在一起,所以一直擺脫不了家庭的束縛。也許父母沒有以一個獨立個體尊重你,但你的這種愧疚其實也沒有把父母當成獨立個體看待。你有自己的路要走,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面對,你的父母也是,如何處理夫妻關系是屬于他們的課題,不是你的。他們想把你牽扯進來,隻是一個逃避的借口。”
趙彌靜眼睛紅紅地反駁:“那我就該承擔嗎?憑什麼是我呢?他們這樣搞得我特别難受。我知道他們愛我,但是這種讓我覺得虧欠的愛,有時候很沉重。我小時候用聽話和懂事來‘補償’他們,現在用這份學業,将來就是工作、婚姻。為什麼我的一生就是在妥協和補償呢?”
趙彌靜不喜歡這個專業,她從沒想過要學醫,但她有個家裡很有用的小姨在菁吳醫院工作,工作好、嫁得好、娃也好,成了親戚們眼中的人生赢家,趙父趙母希望趙彌靜也能過這樣的生活。
林青未想到了自己:“可是成長也是你的課題。這個電影給我感觸最深的就是這個,原來人可以用一種‘向往’的方式去生活,環境隻是環境,不要用環境去預設未來。你父母帶給你的,無論他們是否有意無意,也隻是構成了你成長的環境,但不會影響你成為什麼樣的人,你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環境一味的抱怨,又何嘗不是一種逃避呢?”
原來人真的需要溝通,趙彌靜想。
她不是什麼不懂道理的小女孩,隻是一直以來在逃避成長,想有一天能同樣用“愧疚”拿捏自己的父母,殊不知真正困住的其實是自己。
那林青未呢?
她終于了解了林青未的過去,似乎比她更加“窒息”,骨肉至親,她怎麼做到不去埋怨和“報複”的呢?
她不知道,林青未此刻想的也是這句話——
原來人真的需要溝通。
那些盤桓在心中的想法,也需要表達出來,好像才能真正走出來。在安慰趙彌靜的過程中,在一次次與他人的訴說中,好像那些事情真的就不太重要了。
于是在妹妹小烏龜去世的那個寒假,她可以抛去父母,與妹妹進行個體與個體間的關系交流,扮演一個合格的“醫生”,然後以搶救無效告知妹妹生命的真相,又帶妹妹去接了新的小烏龜。
于是在那個反扣的手機屏幕上,林青未還是感受到了對妹妹生病的焦急與心疼,百忙中空出時間與家人打視頻,誇妹妹勇敢,也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有些不自然的關心。
他們還是家人,她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才能真正原諒父母,也或許她也沒有資格替曾經的那個女孩原諒,但她依然會堅定地走自己的路,去生活、去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