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面色平靜的站在兄弟中間,左邊站着的是龇牙咧嘴,表情很是猙獰的胤禔。右邊則是表情嚴肅,貌似有不少深仇大恨的胤禛。
胤祉則站在後面一小步的位置上,懶洋洋的,嘴巴裡卻一直小聲嘀咕着什麼。仔細一聽,赫然在背誦文章。
果然是備受杏林人士贊譽的文化人,就是與衆不同,與他們格格不入。
反正誠實如胤礽,是怎麼也不會做出不想和人交流,就背誦文章的事情來。有本事背誦文章,有本事用多種語言背誦啊。唠唠叨叨,翻來覆去就是漢語、滿語,都沒有背誦過蒙語,真的是一代天嬌:愛新覺羅·胤祉啊。
胤礽心頭诽謗,面上卻不動如山,沉穩得不得了。如傲雪挺拔的松柏,引人矚目卻并不突兀。
很快,大概過了一刻鐘左右,有資格步入金銮殿等候的朝臣全都到了。随着小太監的一聲‘萬歲爺駕到’,原本還算嘈雜的朝臣頓時一肅,恭恭敬敬的退到兩側,留出中間位置,等着穿明黃龍袍,看起來還挺英俊的康熙走進金銮殿,坐在龍椅之上。
今日的議題,與陝西、山西兩地遭受旱災有關。
明末清初,正值小冰川時代。大明内憂外患,天災人禍頻頻爆發,這才被清朝廷抓住機會,來了一出‘天命所歸’,順利入關成了華夏腹地的主宰。
明末清初開始的小冰川時代大概持續了百年之久。
如今差不多算是接近尾聲,不過天災還是持續不斷的爆發。不是今兒春夏酷熱,水澇旱災頻發,就是明兒冬季酷寒,雪災出沒。
因着接近小冰川時代的尾聲,天災頻發,實際上卻不是大規模爆發,最起碼嚴重程度比不了明末崇祯時期。而清初,也就是順治年間以及康熙前期吏治還算清明。
規模不算大的天災,應對得還算可以。這不,朝廷之上,文武大臣就開始以‘陝西、山西兩地遭受旱災’的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讨論。
就...感覺有點兒離譜。
滿朝文武熱烈讨論,沒讨論出個所以然來。
很簡單的議題好不好?
遭災了,難道不該第一時間派官員救濟百姓嗎?
讨論來讨論去,難道就能賴掉朝廷該委派前往山西、陝西一帶救濟百姓的官員?
咦,等等。
索額圖、納蘭明珠兩黨如此,不會就是打着讓自己一方官員前往山西、陝西一帶,而不是對方。
胤礽沉思起來,手指藏在衣袖中,忍不住微微彎曲。
山西巡撫是誰,陝西巡撫又是誰。
是滿臣還是純粹的漢臣?
是索額圖的人,還是納蘭明珠的人?
如此不顧百姓,也要先掙個所以然來,然後才說該誰誰誰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山西、陝西一帶救濟災民。
會推薦誰呢?
上上輩子,最終是誰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前往山西、陝西一帶救濟災民的。
好像是......胤禔,這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
納蘭明珠公然支持胤禔,與他這個太子爺别苗頭搶功勞。康熙34年,山西、陝西一帶幹旱,救濟百姓的工作搶赢了,至此胤禔在朝堂之上的勢力隐隐壓了胤礽一頭。
隻是表面上的。
康熙擅長養魚,呸,是養蠱,玩平衡之道。
對于康熙來說,一家獨大不可能,三方對立并不牢固,要像多邊形戰士一樣,多方下注。
胤礽能幹,被朝臣贊譽有佳,康熙欣慰的同時,免不了心生忌憚。
這是康熙的常有心态。
兒子聰慧可人,備受贊譽,康熙内心的高興、欣慰永永遠遠低于防備、忌憚。特别是随着時光流逝,兒子一天天長大,他則一日日老去的時候,這份防備、忌憚,越發濃烈。
拿上上輩子來舉例,成了半糟老頭子的康熙,發現自己日益衰老。惶恐之下,看着選定的繼承人越發能幹,隻會懷疑選定的繼承人會趁着他老了,直接幹掉他上位。
朝廷之上,胤禔通過辦差努力隐隐壓了胤礽一頭,與胤礽争鋒相對,将朝廷攪合得烏煙瘴氣,便是康熙為了鞏固權利,故意放縱的結果。
權利欲望過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