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譚這座城市總體的氛圍總是顯得潮濕而又黑暗。
玩家從來并不在意這種設定從地理位置等基本物理法則上來說是否合理,就算理論上來說它的隔壁就是超人所居住的陽光城市大都會也一樣。
對于一個玩家而言,‘合理性’其本質其實隻是一種讓人得以回味的調味劑而已,合理性并不等于可玩性:既然要做多個‘主要地圖’,那麼對于遊戲的設計者而言毋容置疑的一點就是,應該将它們設計地各自有各自的風格。
也就是因此,當‘傑森’在外面逛了一圈回來了好久不見的初始地圖之後,他幾乎是刹那間感受到了獨屬于哥譚的魅力。
鬧市區街頭廣告牌霓虹燈堆堆疊疊,在繁華街區制造出來的光污染早已讓星空都已然不見;整潔如新的鑽石區與似乎幾十年沒有維修更新過的犯罪巷拼湊在一起,幾乎隻有一牆之隔,卻讓所有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生活在這兩個地方的人從基因上就是兩種人——對了,雖然設定名是叫公園街沒錯,但就連地圖标注上都寫的是犯罪巷呢。古老的海邊燈塔又混同着生産着不知道什麼東西的工廠排列在海岸郊區。
希望和堕落都在這裡所重疊演繹,而城市的特色風格更是讓人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這是怎樣的一種哥特賽博朋克的風格啊!
而老家所帶來的的情感濾鏡與整個狹小(相對)且帶着精緻外景(對于第四天災來說)的安全屋,就顯得極其擁有其特殊吸引力了。
更何況很多時候,對于第四天災而言,玩大的玩多了,自然而然地會想要玩小的,這很正常。
君不見,在某模拟遊戲裡,甚至有挑戰最小建房的玩家的嗎?
跳出某些建景玩家的愛好,光是追究其故事性和外景,就足以讓這種興趣點再繼續增加一點了。
特别是,某隻奇奇怪怪的蝙蝠俠還在他們身邊的時候。
一種愉快的惡趣味和期待讓‘傑森’願意在哥譚多處理一些事情——而不是在相對空白的,自己的快樂大本營。
這裡的勢力分布極其的混亂,哪怕對于本地人來說恐怕也無法分辨出在表面的政府架構之下,又在各類或者有名字或者沒名字的幫派勢力之後,又還有什麼秘密結社或者是各種影子成員。
扔掉那些從來都沒有被真正拔除過,事實上基本已經完全就是‘哥譚’的貓頭鷹法庭。
事實上有不少亂七八糟的其他外部勢力同樣對着哥譚這座城市虎視眈眈。
隻不過,他們的理由總是會有些不同。
比如說……淨化之類的。
雖然說這種行為在有些第四天災看起來就宛如是炸糞坑一樣的納垢神選行為,但,的确,在某些世界裡的某些時間線中,總是會有很多的組織乃至于個人試圖摧毀哥譚——以各種各樣的方式。
這也就在有意無意中導緻了一點,那就是在哥譚,某些全球級别的勢力總是會相比起其他地方(除了大本營地區)而言要膨大一點。
充滿了技法的步伐踩過屬于哥譚的水潭,躲過那些曾經還尚且能夠信任的視線。
在極端而殘酷的内部混亂之中,有些人選擇遵循着女主人曾經留下的些許隻言片語,又同樣讓身為生物的本能與常年的教育洗腦指引着自己,帶上有價值的籌碼,尋找着或許有意義的停留地。
‘傑森’和喪鐘能夠隐約聽見來自黑暗深處探出的腳步,帶着熱砂的氣味。
他們并不在意,更多的隻是将視線集中在了新的牆紙究竟是依照哥譚特色買暗色的還是更加賽博朋克點買妖豔點的色彩,翻新的地闆究竟是要實木的還是瓷磚——或者直接通鋪地毯的想法也不錯。
然後為了處理自己批發購買的珠寶乃至于是原石,‘傑森’在買完菜之後,還順手翻去了隔壁上城區,确定了一下要裝修購買的工作室的細節——增加一個小小的珠寶制作鑲嵌工作室不需要太多的位置,買體積占據最小的那種的話,也就隻需要一個桌子差不多的大小而已。
……不過他們需要考慮裝修風格、
不,本身就想走那種非常具備人氣的極繁風格,或許搞破爛點看起來效果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