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地方小,誰也沒有帶随從,而是一人背着一大摞筐的草藥,跟着她一起坐在牛闆車上,被送到了地方。
泉州的布局還是非常可以的。畢竟是一州的首府。
而且,大概得益于這裡的管理還不算是很屍餐素位,在職當官的,有不少曾經都是從白鹿書院出來的學生。
考取功名進入翰林院後,少部分被放回來做官,對這裡是真的有感情,對于這個地方的治理,還非常上心的。
整個泉州城的外圍牆,是用亮黑色的石磚搭建而成的,差不多有兩人多高。
城牆上每隔百米,就建有一座小塔似的掩體。
城内的主幹道共有四條,成十字型分布,用泛青的青石闆鋪制而成。
整座城分内外城,城内外的建築群都被分為了八個區,像個八卦陣一樣。圍繞着建在中間的縣衙延伸出去。
位于城内東南角的上廊坊,一般都是達官居住的地方。比如,現在跟串挂飾一樣,常跟着她活動的武錦繡之流。
這裡呈現出一個扇形地域,周圍都有圍牆包裹,唯一能夠進出的地方就隻有兩邊的坊門。到了宵禁的時候都會關起來。
和它對線的下廊坊,就是一般的官吏和有錢人家居住的地方。
剩下的,都是普通人居住的地方。
他們可沒有什麼坊門,宵禁的說法,想出就出,想進就進。
八卦陣出去後就是外城區了。
在外城區的四個角柱着的分别是:
一處交易區,裡面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畜生牛馬,什麼都賣。
一個外來老百姓居住的城區,背靠着南朝最大的運河。
這條運河是南朝溝通南北部最快的交通水路。這裡有南朝最大的碼頭,每日的吞吐量驚人。
這裡的勞工日夜不停歇,也才勉強維持住了碼頭的基本運轉。
所以這裡周圍,居住了不少臨時休息的碼頭工人,也是馬菁芸常常練接骨手藝的地方。
處于另一邊的,則是各種手工匠人居住、開店鋪做生意的地方。
都說360行,行行出狀元。
這裡就收着南朝,除了全上京城内外最齊全的狀元。
在集市裡沒有看見的手藝品,隻要你有錢,通通都能在這裡找到私人定制版。
最後一個角落裡。則是什麼人都有,算是魚龍混雜的地方,他們今天要出攤的地方就是在這裡。
馬菁芸自從入駐武府以後,有了強力的後盾,給的藥基本上都是免費的。
加上她精湛的醫術,有不少治不起病的窮苦人家。尋着名聲就找上門來。
不少人天還沒亮,摸黑着翻山越嶺也要來找她看病。
她再也不用每逢圩日就去每個縣裡趕圩。初一,十五也不在州内四個角輪流看病。
而是改為了每隔七天出武府一趟。分别在這四個角落裡出攤,給人看病,也夠她忙個不停的了。
今天就是到這個角落。他們一行人哪怕穿的低調。
但都是正值青春年華的時候,又都是俊男靓女,回頭率還是很高的。
所到之處,人們紛紛讓行。其中個子最矮的馬菁芸混在他們其中,像個沒長大的小孩,顯得一點也不出彩。
等攤子支出後,大家才知道,原來他們都是小神醫新收的下手呀。
今天都已經過點了,他們還以為小神醫不出攤了。
心裡止不住的嘀咕,小神醫今個是怎麼了?居然都不來了,是不是嫌棄他們?還是出了什麼事情?
馬菁芸像往常一樣,開了一張木桌子和小闆凳,在身後支起一張布條,寫明草藥為武府所贈。就在人們留給她的樹蔭下坐定,準備問診了。
其餘人見此,紛紛打開小神醫叫他們帶來的小馬紮,半蹲半坐的圍坐在她周圍。
早就已經知曉規矩的百姓們,安安分分的排好隊。并沒有發生什麼插隊或者搶隊的事情。
他們看着一眼望不到頭的隊伍長龍,心裡感到震驚。
這是整個廊坊的人都來這裡排隊了吧?又看見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并不見少,又覺得不太可能。
馬菁芸經過給這麼多人的診治,早已經知道這些窮苦人家身上的毛病多是些什麼?
早在出發前的兩天,就已經帶領着武府給她配的小丫頭,把需要常用到的藥方給抓好了。一摞摞的全都在幾人背的竹簍裡。
就隻有連亦文的背簍裡背了十幾包用途不同的草藥,方便她在現場遇到不常見的疑難雜症時,可以直接配藥,所以,他背的竹簍也是最大的。
上來,她直接給把個脈,又看看臉色,舌頭,眼簾什麼的。基本上都能确定了,直接就喊誰誰誰拿他背的藥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