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江逸塵不是柳蘭因的兒子,這便讓二長老心中又升起了疑惑,那江逸塵又是如何認識柳蘭因的呢?
二長老神情的變化全讓大長老看在眼裡,隻見大長老從懷中掏出一本書,直接交給了二長老。
二長老接過書後,借着月色查看,發現此書并沒有書名,反而在頁腳隐隐約約的寫着三個小字。待二長老定睛一看,發現書底寫着的三個字是,柳蘭因。
這是一本柳蘭因自己寫的回憶錄。
在幾個時辰之前,大長老端坐在上清殿的大殿内,神情複雜的看着眼前的江逸塵。江逸塵始終保持着跪拜的姿勢不言一語,這讓大長老有許多話想問,但又不知從何問起,于是二人就這麼一直保持着詭異的沉靜。
最終,還是由江逸塵率先打破了這份沉靜,隻見他從懷中掏出這本書,走上前來遞交到大長老手中,随後又回到原地繼續保持着跪拜。此書将一切緣由都寫清楚了,江逸塵不用再多解釋什麼。
大長老看見此書上的名字後不由得虎軀一震,然後他顫抖着的手小心翼翼的翻開了這本書。這熟悉的筆迹再一次的展現在大長老的眼前,往事的回憶又一次的萦繞在他的心頭上了。
二長老翻開了柳蘭因的回憶錄,隻見俊秀的字體躍然于紙面,寫盡一個女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隻見這書中所記載的幾乎是從柳蘭因記事以來所有的故事,叙述了她是如何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為一個容顔傾城的少女,又如何從一個一無所知的少女成長為一個雷厲風行的大師姐的故事。
這裡面有她的榮譽,也有她的驕傲。在她的故事裡,有個叫小志的少年一直再出現,她還寫到了這個小志如何讓她頭疼,又如何讓她開心,在她的回憶裡,可以說這個小志占有了很大的比重了。二長老不用想也知道這位小志就是大長老。
随後她又寫到了一個讓她一見傾心的男子,但奇怪的是柳蘭因對這個男子的描寫很少,她隻是不緊不慢的提了一筆,直到她意外地發現自己懷了這個男子的孩子。
這個孩子的出現給她的生活帶來了的巨大麻煩,她本想帶着這個孩子一起死,然而就在她準備接受蒼穹派對她的處決那一天,這孩子竟意外的胎動了,于是她做了這輩子讓她最後悔的事,那便是發動了混元歸一。
她原以為她自己死定了,其實這樣也好,但沒想到的是她在一個陌生的山洞裡又醒了過來。
她知道肯定是小志救了她,可她無顔面對小志,于是便悄聲離開了。離開後,她一直隐居在深山之中直到生下這個孩子,這個孩子生的十分艱難,可以說差點又要了她的命,可是生完後看着孩子可愛的熟睡面龐,她又覺得什麼都值。
然而好日子不長,等這個孩子長到五歲時,孩子的父親便找過來了。孩子的父親想帶她走,可她的内心很倔犟,發誓與他勢不兩立。其實她心裡清楚,這孩子跟着她自己是過不好的。
看着懷中哇哇大哭的孩兒,于是她心一狠,便将孩子交給他父親,并說出永遠不見的話語。那個男人遺憾的帶着五歲還在哇哇大哭的孩兒離開了,他也明白他帶不走她,也改變不了她的心意,而她,則是蹲在門裡泣不成聲。
不知過了多久,她就一直一個人的生活着,直到有一天她去江邊打水,忽然聽到有嬰兒的哭聲。她尋聲而去,發現一個小嬰兒躺在木桶裡随江漂泊,她抱起了小嬰兒,神奇的是這小嬰兒竟然不哭了。
她突然回想起自己之前被送走的孩子,這個小嬰兒如同她孩子一樣可愛,她決定收留這個小嬰兒為義子,開始喂他吃飯,教他武功,她不想這個孩子與她一樣受盡紅塵苦楚,希望他能安逸自在的暢遊在天地間,于是她給這個孩子取名為:江逸塵。
牡丹花下酒,醉裡笑紅塵。江河湖海逸,共飲天下人。
上清殿内。
大長老看完了這本書,内心久久不能平靜,最終他深吸了一口氣,開口問向江逸塵道:“她,還好麼?”
隻聽江逸塵淡淡地答:“去年離世了。”
二長老看完這本書,他又重新遞回給了大長老手裡,隻見大長老手中滕然升起一團火焰,将這本書燒為灰燼。
“蘭因絮果,往事如煙,就讓它随風而逝吧。”
夜風又起,将這本書的灰燼吹散在空中。這本書就随同它的主人一樣,在火焰中生,在灰燼中逝。
六十年前。
清晨,許清志回到了蒼穹派中,蒼穹派還是如往常一樣,弟子們都在操場上操練着。
沒有人知道許清志昨夜去了哪裡,也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每個人都在忙着增進自己的修為,似乎也都忘卻了柳蘭因曾經的存在。
而這個山洞,是永遠屬于許清志和柳蘭因他們兩個人之間的秘密。
許清志不知不覺中走到了柳蘭因之前生活過的寝室,這些日子裡他除了修煉外也一直負責整理清空柳蘭因的遺物。而今天,是柳蘭因房間裡最後一批東西要清空了。
許清志看着眼前這空空如也的房間,之前柳蘭因在這裡生活過的痕迹已經被抹去的無影無蹤。他無力的坐在柳蘭因曾經睡過的床榻上,歎往事,悲春秋。然而時間最終還是會推着自己不斷前進,故人已去,終究還是要在回憶中走出來。
許清志收起了自己煩亂的思緒,就在他起身正準備離開這個房間時,他的腳尖無意勾起一處地闆。
隻見這個地闆竟然是活動的,下面還藏着一個小地窖。許清志定睛一看,這地窖裡面竟藏着整整十壇酒。
許清志打開其中的一壇酒,桃花的芬芳與酒的醇香撲鼻而來,其中還夾雜着若有如無的甜意,仿佛少女的心事在許清志面前緩緩敞開。
許清志眼角濕潤,面龐上劃過一滴淚水,哽咽的說道:“師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