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雞送過來了,自然也不能再讓張表舅折騰回去,蘇麗珍估計給錢,對方也不會收,還是李翠英拍闆,幹脆就拿自家的包子做回禮吧。
一家人把早上蒸出來的幾屜包子都用大面盆裝好,叮囑張表舅帶回去一起分一分。
張表舅一聽說還有他的份,有些不好意思,不過他跟蘇家人處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這一家子都是心寬仁義的性子,也就沒推辭。
這幾十個大包子帶回去後,這幾家都吃得特别滿足,把蘇家人誇了又誇,要知道他們平時過日子仔細,日常連白面都舍不得吃,更何況是這油鹽肉蛋都不少的大包子,加上蘇家人那一絕的手藝,那叫一個美啊!
而且他們覺得蘇家人仗義,一點也不像有些城裡人那樣,眼眶子高,看不起他們農村人。他們現在就特别羨慕張表舅,能跟着這樣的人家一起做事,掙錢還舒心。
也是因為這一點,他們都開始格外留心張表舅這邊,三不五時就過去打聽打聽,想着要是蘇家再有啥用人的活計,他們就搶先排個号。
蘇麗珍不知道自家無心插柳的舉動幫她家在村裡赢得了不少好感,這幾天她一直在琢磨攤子上新的事。
從上周日開始,家裡生意就恢複如常了,加上那兩天天氣特别好,連之前賣得不太好的涼皮都重新變得供不應求起來。
就在蘇衛華夫妻倆考慮要不要把涼皮加量的時候,沒想到天公又不作美,這才放晴沒幾天,就又開啟新一輪的陰雨天了。
從本周三開始,連着兩天,雨勢忽大忽小,幾乎就沒停過,夫妻倆也沒辦法出攤。
“一場秋雨一場寒”,這一點在他們東北尤其明顯。
估計這一輪降雨過後,天氣肯定更冷了,照這架勢,他們家的涼皮是真沒幾天可賣了。
而且現在新鮮的毛豆也已經下市了,要知道,這鹵毛豆可是和鹵花生一起,占據了他們家鹵味的“半壁江山”。
所以這兩天,她都在思考攤子接下來該上什麼新品。
這天中午放學,蘇麗珍直接去了學校食堂。
因為這兩天一直下雨,許多外宿生沒有回家,而是直接把飯帶到學校裡吃,所以今天食堂的人也不少。
蘇麗珍特地晚了一點才過來,這會兒食堂打飯的窗口已經沒有多少人排隊了。
等着打飯的工夫,看着食堂裡那一溜的大竈台,她忍不住又想起家裡的小吃攤子。
其實關于新品,她是想繼續做鹵味的。
畢竟鹵味做起來比較省事,家裡的鹵汁配方又源自《料經》,味道絕對沒得說,這麼好的鹵湯隻拿來鹵些花生、毛豆之類的素菜實在有點可惜。
而且肉鹵不像做包子,起碼豬、牛、羊、各種禽類,甚至動物的頭蹄、下水都能拿來加工,這樣食材選擇方面就更加寬泛些。
之前因為天氣熱,肉類不易存放,他們就一直沒嘗試,眼下一天比一天涼,鹵肉這一項倒是可以提上日程了。
但是這裡也有個難題,那就是他們這裡的冬天實在是很冷。
雖說鹵味放涼了風味更盛,可也不能太涼啊!
畢竟在他們這兒,十月份氣溫跌破零度、十一月初就漫天大雪的情況簡直是家常便飯!
想想大冷的天,鹵菜變凍菜,吃一口冰碴子硌牙,這誰受得了啊!
一家人就琢磨着給鹵菜保溫的方法。
一種是把食物一直放進鹵水鍋裡熬着;
可這樣非常容易導緻食物鹵過火,到時候鹵菜的口感和品相方面都要受影響。
另一種方法是把鹵好的菜品都放在篦簾上,然後把篦簾架在大鍋裡,像熥饅頭那樣熥着。
可這個方法的缺陷也很明顯,鍋裡大量的水蒸氣會沖淡鹵味的濃香,而且水汽太盛的話,菜品的色澤也會大打折扣,看起來不新鮮。
這兩個方法都沒法保證不影響菜品的質量,所以一家三口其實都不滿意。
家裡這兩天一直在研究這件事,連陳奶奶他們送來的四隻雞都“報銷”了兩隻,可惜還沒想出好辦法……
“同學,你還要打什麼菜?”
食堂阿姨溫和的聲音讓蘇麗珍醒過神,她忙朝對方搖頭,“謝謝阿姨,不用了!”
接過自己的飯盒,她正準備找個地方坐下,結果眼神掃到人群一角時,倏地全身一僵。
是沈哲和齊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