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老六的事情還用你來調停,他不挺橫的嘛!”
秦老六一臉和氣,上前開口認了錯:
“王志山,海涵海涵。我秦老六還望你大人不記小人過,忘了那天的事。”
都說冤家宜解不宜結,王志山正為如春飯店的苦惱,隻有放下了秦老六。秦老六一臉誠懇,連連說道:
“對不起、對不起。那天我家小賣部的東西被扣,我心急,找了趙忠明出主意;後來趙忠明打聽來打聽去,說你王志山周日要回家,我和趙忠明提前一步,到了這裡;再請潘東雲出面,請了你來。還好,潘東雲在停車站等來了你王志山。”
潘東雲出面,讓王志山與秦老六握手言歡。
雙方一笑而過,算是不打不相識。當着趙忠明與潘東雲的面,秦老六再次向王志山陪不是,承諾第二天到分局補稅。
了卻一樁事情,年青人們很快忘了往日的不快。幾人話題一轉,趙忠明拉上劉惠芬的手,到衆人面前,介紹劉惠芬是他未進門的妻子。
一番介紹,劉惠芬低眼順眉。
談及二人婚事,趙忠明變得唉聲歎氣。二人也不隐瞞,說出了兩人的糟心事。原來,二人戀愛多年,已經到了談婚論嫁的節骨眼,奈何可老趙死活不同意,無奈,隻有一拖再拖。
聽聞此話,王志山自忖自己與老趙認識,自告奮勇要當回和事佬,說服老趙點頭!
這話說得趙忠明喜出望外。
回到小鎮,王志山不想食言,去找了老趙,問你老趙對小兒子的婚事,怎麼看?
老趙慢聲細語,說了事情的原委。小兒子的婚事,他本不想反對;之所以放出狠話,是因為他那小兒子不争氣,除了吃喝玩樂,不拿正事當回事,這才讓他着急上火,借劉惠芬懷上小孩,拖着不辦,晾他一晾,好好教結他一回。
話至此,王志山這才回想劉惠芬确有肚子隆起迹象。有了劉惠芬的身懷六甲,他勸老趙,你不看在兒子面上,也得為趙家顔面考慮不是?你們這代人本來就容不下年青人挺着肚子結婚,輪到你兒子頭上,你放得下一張老臉?
一語戳中老趙痛處。
不幾日,趙忠明和小惠芬如期舉行婚禮。
鞭炮聲聲中,新人喜不自禁。
随後劉惠芬入主趙家。婚後趙忠明我行我素,隻當甩手掌櫃;倒是劉惠芬勤快,挺着肚子忙前忙後,操持起了飯店大小事務。
時間不長,經濟大權全由劉惠芬獨攬。
機會來了。
王志山找到潘東雲表明來意,為他找來趙忠明。趙忠明為感激王志山,小聲請願,會讓劉惠芬顧及情義,同意了王志山;劉惠芬默許了。
做通這頭工作,如春飯店隻剩長子趙忠燦的工作要做。王志山想到了張興福。張興福與趙忠燦交好,稅務分局上下皆知。有張興福出面,定能促成此事。
張興福二話不說,登門找了趙忠燦。
趙忠燦與張興福是打高中起,就在同一所中學的同學。多年來交往不斷,彼此知根知底,交情深厚。
說服趙忠燦,張興福信心滿滿。
他出了面。
等他找到了趙忠燦家裡,趙忠燦卻面露難色。
張興福追問再三原因?當着張興福的面,趙忠燦隻有道出實情:
“這事我真做不了主。你别看是老大,可我對涉及父母财産的事情,說了不算。至少在分家前,我做不了主。之前我老爺子總念叨,家裡小兒子趙忠明不成家,家不能分。一拖,拖到現在。現在好了,家産不清,嫁出去的妹妹們将餐館當成了‘大鍋飯’,人人都可以咬上一嘴。以前我弟隻是一個人,現在他結了婚,兄弟媳婦挺肚子進了家,情況更複雜。我更擔心。我擔心的,是小惠芬生一生出個一兒半的女,老爺子分家時再偏向趙忠明,我這家産還剩下多少?”
聽到這裡,張興福明白了。說了半天,原來是家産不明,一家人的經營成了爛攤子,稅收的事情自然被禍害了。事情涉及家産糾紛,反倒讓張興福多了擔心。他問:
“既然如此,你為何不趁熱打鐵,趕快把家分了?”
趙忠燦細細思忖,說這事全怪自己。前幾天看着王志山天天上門來說稅收的事情,自己沒有反應過來:何不趁着這時機,把家産問題給弄了!一切的苦惱,全在分家這事。要怪,就怪自己一時糊塗,忘了這一茬!
要拔蘿蔔還得帶出泥,張興福多了感歎。他連連歎道:
“稅務分局想要加點稅,不想還扯出你家們這麼大一攤子事!話說回來,你們家家産的事情,要不是因為稅收,跟我半毛錢關系沒有。話不說開,我真不知道你們樹大根深,盤根錯節。這事依我看,當斷則斷,以免後患。要不,你這個老趙家的長子長孫,白當了。清官難斷家務事。不過,大鍋飯你是經曆過了的,除了餓死人,沒有其他的好。再吃下去,恐怕整個趙家,吃了也是白吃。”
趙家燦一想也是。他當下答應張興福,會再提議老人家分家,拿到該有的份,死了那結瞄上家産的娘子軍歪念!
很快,老趙家飯店門口響起了鞭炮聲。老趙請來了老城德高望重的證明人,将飯店一分為二。原先的當街店鋪,中間砌牆,分隔開來;對半開的原先店面,按“北長南幼”的古制,向北一邊歸長子趙忠燦所有;向南一邊,歸幼子趙忠明所有。
拿到《分家單》,除了中間牆由老趙請來泥水匠砌,其餘事項,兄弟倆分頭行動。
趙忠燦手頭有資金,不出幾日,将自己的店面裝修一新。
新店落成,他閃電般辦下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重新開張營業。
另一頭,趙忠明身無分文,隻有去找銀行貸款。可銀行貸款豈是他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角色,想貸就能貸到的?貸款無望,急得趙忠明像是熱鍋上的螞蟻。
眼看哥哥走投無路,一連多天開不了張,六聾子找上門來。
六聾子提議,既然你沒錢,我們哥妹倆何不聯手?裝修店面的出資我來,每天早、中、晚餐的堂食,你趙忠明來。條件簡單。唯一的一條,是許我餐館的早點時間,我來煮上米線,幹滿一年,以店面裝修費抵租金,各取所需。
為解燃眉之争,情非得已,趙忠明隻有點頭同意妹妹六聾子提議。
六聾子耳朵背,人卻精明。很快,店面裝修完畢,重新招徕生意。
店面分别開張,王志山分頭定額。
兩兄弟分别擔下了相同的營業額。原先的營業額,打了個滾,翻了一番。
為此,趙忠燦妹妹們急紅了眼,勸哥倆分頭去找王志山調低定額;可“隻患不均不患多寡”的心理之下,這話起了作用。同等的稅收,弟兄兩人誰也不服氣誰,暗中較量,再不找王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