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半謀朝令半謀君 > 第41章 第 41 章

第41章 第 41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遙想當年,孟倚故十八歲中狀元時,還是先帝當朝,而文耀皇帝那時二十三歲,還是個皇子。

當時的文耀皇帝喬寰已經極其不普通。喬寰是連中三元的狀元,在二十歲中狀元後,先帝非常高興,當即任命他為吏部右侍郎;在喬寰二十二歲時,升任吏部尚書,此時權力已極大,很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

在當時的朝臣眼中,孟倚故便是得罪了這個最有可能的皇位繼承人。

在喬寰的提議下,孟倚故被外派到渌南省一個小縣做知縣。那時,可是受盡了嘲諷。

中狀元後,要麼不走仕途,若是走,則通常都是能夠當京官的,至低也不可能低過從七品去。孟倚故雖然當的是個正七品的知縣,但卻是京官和地方官的差别,這樣的起步恐怕一生都難有高度。

他在渌南省做了三年知縣,提升了當地的生産值,又當了兩年知府,亦做出了不錯的成績,同時也摸通了地方官吏的貪腐之道。二十三歲時,先帝又在喬寰的力薦之下,召他回京,做了正五品的京官。

後來一路高升,是在喬寰這個吏部尚書的幫助下——加上當時的先帝可能已經屬意了其為繼位人,便放任喬寰培植自己的人手和威望。

先帝給了喬寰權力,便是給了孟倚故權力。有了這一路賦予的權利,使孟倚故共花費六年時間鏟除了大量貪腐之官,并按照地方官吏的特性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考核和監察的政策。——雖然本世界各國的官僚系統為了防止官僚貪腐,而年俸極高,流外官年俸有8至25萬合,其中師爺更有20至25萬合;流内官中,從九品有30至40萬合,正九品有50至70萬合,到了正一品有800萬合,超品則有1000萬合。——但欲望是無窮的,總有人受不住誘惑。

百姓心中一口濁氣吐出,皆道大快人心,自此對孟倚故很是推崇,對知人善用力排衆議拔擢孟倚故的先帝和喬寰,亦是心服口服大呼英明。

孟倚故三十歲那年,喬寰繼位為帝,以之大功,封其為丞相,且賜第三十畝——雖是有大功,說是特大功勞似乎還差些,聖上卻賜第三十畝,此等殊榮,有大功加身,又有百姓愛戴,一介寒門的孟倚故自此終于在百年世族遍地的京師有了立足之地。

這時候,百官才明白,先帝在位時,前丞相緻仕後,丞相之位空置一年,原來是給孟倚故留的。加上孟倚故自回皇城後節節攀升,原來喬寰當初請先帝派他當知縣是為了曆練他,讓他到最基層積累經驗、建立成績,以後才能在身處高位時做的每一個決策能夠考慮到百姓、社會環境、官僚環境等,以便能夠更好的實施政策。這些東西,是科舉過程學不到的,非親身經曆不可。

三十歲那年他風頭無兩,皇城甚至京中的權貴們都隻認為他不過會是昙花一現,誰知時至今日,他依然穩坐丞相之位,且皇帝信任不減。

自他當上丞相之後,不枉皇帝培養,鞠躬盡瘁、事必躬親,為大堯挖掘有用之人,保持吏治清明,使科舉自他當上丞相起便毫無差錯。

除了在一些決策中起到關鍵作用,他還大刀闊斧的狠抓官場上以及人際交往中所謂“人情往來”之風——這是一種兩百年前自前朝開始逐漸養成習慣,做點事便打賞、以錢收買人心,促使仆從作怪,以錢為尊,毫無道義禮儀的腐敗風氣。

為了不落後于他國,不使大堯國的社會風氣以錢為聯系而導緻越來越冷漠虛僞,丞相親自嚴格監察此“滅虛僞之風”的行動。

上至皇宮衆人,下至富貴之家,皆不可因身份行授受财、物之事。比如,皇帝要傳召某人,某人可以問皇帝身邊的大總管是何事,這大總管也可以全憑心情說與不說,但萬不可接受某人給的财、物。

事實上,這樣的行為在普通富貴人家的宅院裡也常有發生,有些資曆的丫鬟小厮帶個話便能收些賞錢。但是,自孟丞相嚴打此種行為數年之後,堯國上上下下便開啟了“兩袖清風”之況:

賞錢都必須拿在明面上,宮中侍者仆從,當差時身上不得帶财物,若是帶了,需向上級說明并記錄。因為宮中會不定時的封宮大查,這個“不定時”是指皇帝何時想起來了便合适下達大查的命令——但這個時間間隔不會太長,每月必須有一次,若是超出一月了皇帝還沒有想起來,那麼自會有人提醒。

命令下達後所有宮人要即刻趕到司禮監中,不得有片刻耽誤。大查時分男官女官各查男女宮人,宮人們排隊等着進入一個屋子,在屋内脫到隻餘三角或四角内褲,頭發也要解下,然後蹦跳三分鐘,除此之外,衣物也會被人仔細檢查。大查時連皇帝身邊的大總管都必須接受檢查。

在如此嚴格的條件下,若是宮人接受了旁人所賞财物,需得拿出自己随身攜帶的紙筆,詳細寫下财物和日期後讓賞賜之人親自簽字,這才能在大查時對身上多出來的财物有合理的解釋。

即便是妃嫔,若隻是賞賜自己殿中的宮人,則可任意;但若是想私自賞賜他人宮中的人,也得簽字。簽字自然不會簽自己姓名,主子親筆何其金貴,怎會寫在此處?通常都是簽寫自己的宮殿名。

整個皇宮之中,隻有帝後不必如此,他們身邊都各有一名官員整日跟随,兼記錄主子的賞賜之事。

除了宮内的主子外,其它入宮的人照規矩是不能賞賜宮人的,若是賞了倒也不會有處罰,但必須用宮人的紙筆簽上自己的名諱,如此若是事發,那麼為了賞賜而親自給一個宮人簽名,丢的是賞賜者的臉。

若是不按照規矩辦事,想求個僥幸,賞賜者不給簽字,被賞賜者也不求簽字,那麼被發現後,被賞賜者即便是解釋了也無用,畢竟是他自己放棄了證據,那麼便隻有死刑了。

若是被賞賜者想求個簽字,而賞賜者不給簽,但這财物又礙于地位不敢不收,那麼可以在第一時間趕到司禮監,也不必說明是誰的财物,上交即可,——若是在趕到司禮監之前開始大查,那麼便隻能寄希望于賞賜之人願意幫自己說句話了。不過,即便是賞賜之人站出來說話了,此人也會被逐出宮去。

上行下效,各臣子的府中仆人也是需要嚴格約束的,主子與其它主子的仆人之間不得存在私下賞錢物這種事。

整個規矩看起來麻煩,但隻要不私自賞賜他人的下人,那麼這些規矩便隻是擺在那,麻煩不到自己身上。至于皇宮的每月檢查,卻也算不得什麼,宮人衆多,閑人也衆多,每月一次的檢查耽擱不了什麼。

這樣的政策,皇帝喜,不在大内和府宅當差的百姓也喜。

于是,皇帝明君的帽子又戴得更穩了些,而孟丞相清廉公正的品性又更深入人心了些。

全國百姓都在誇贊這種寒門出生的人方能體會寒門之苦,才會愛護人民,相信他會成為為國為民的一代賢宰。

但是,時日一長,風向便變了。

孟倚故的一系列政策,朝野内外都必會稱贊皇帝知人善用,花費心力為百姓培養出這樣的一個好官,卻不代表都會真心贊揚他孟倚故。

孟倚故這些年做的事,一樁樁一件件,大快了不少百姓人心,卻也動了不少人的利益,一些皇宮中的宮人和府宅裡的嬷嬷仆從都對他厭惡至極——這也是為數不少的百姓,更何況還得罪了一些官員。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