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先前辰羽向延陵王透露了李侯想歸養的想法,果然待京中局勢穩定之後,李侯一封辭呈遞到了皇帝的案桌上,此時延陵王也在皇帝身邊。
“李赫明想要歸養盡孝,并推薦韓辰羽代為鎮守雍涼,你怎麼看這事?”皇帝就此事想聽聽延陵王的見解。
“兒臣覺得李侯執掌雍涼重兵,已然位高權重,如今李家義子又執掌半數禁軍,如此一來,李家确實……”延陵王欲言又止道。
“這麼說,你是支持李赫明歸養的?”皇帝别有用心的看着延陵王問道。
“父皇可以酌情考慮此事,重新任用之人必需是父皇信得過的人!”延陵王毫不猶豫的應答道,生怕半點遲疑會招來父皇的存疑。
“雍涼很重要,左右禁軍也不可謂不重!”皇帝繼續試探性的問延陵王道,“你與韓辰羽相熟,你覺得韓辰羽是否能勝任禁軍統領一職?”
對于皇子而言,這個問題并不好回答,回答是,皇帝會質疑皇子聯結權臣的用心!回答否,又與事實不符,會顯得奸詐虛僞!
“兒臣自幼身處宮中,沒有朋友,蒙父皇厚愛,讓兒臣去了雍涼,才結識了韓辰羽,兒臣覺得他烈性且不失義氣,他有說過自己自幼生長在雍涼,甘願戍守雍涼!況且……”延陵王稍作思考道,“況且他犯過死罪,是父皇赦免了他,他當有忠君報國之念!否則就是兒臣看錯了他!”
“下次你見到他,你得提醒他,”皇帝不禁會心一笑道,“他不是自幼生長在雍涼,是自幼生在梁照!”
“父皇說的是!”
面對人生的某些難題,有時候帶着情感的真誠比什麼技巧都好使!當然私下裡延陵王也深的洛貞長公主的教誨。
“自古以來,這君臣關系最難相處,好皇帝不一定有好用的臣子,好臣子也不一定得遇好皇帝!”皇帝突然放下防備感慨道,“除去君臣關系,父皇與李赫明私下關系也是很好的!他從不僭越欺君,現在他義子又執掌禁軍,李家權勢滔天之際,他就想着功成身退了!他是不想為難朕,這是做臣子的分寸!若是臣子沒有這個分寸,是萬萬不能讓他掌權的!你可明白?”
“兒臣明白!”延陵王疑慮道,“隻是考察這個分寸的代價,就是先讓臣子掌權!”
皇帝聞言不禁陷入了沉思,于是稍作思考了一下說道:“所以君臣之間還要有點情分約束,你與韓辰羽适當保持交情也是有益的!但要彼此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職責!”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
延陵王深刻明白“父皇”這兩個字的含義,既有父親對兒子的殷切期許,又有皇帝對臣子的堤防。
兩天後,皇帝派人去李府傳旨道:鎮西将軍李赫明克己奉公,盡忠職守,且教子有方,特加封太尉!
同時傳旨的崔公公不忘笑呵呵的對老太太說道:“陛下還說李侯爺遠戍邊疆,為國盡忠,因此疏于盡孝,所以陛下特别吩咐讓李家孫兒輩們代為盡孝,還請老太太勿要念叨兒子回京才是!”
“不念叨!不念叨!赫明愧受這麼大的皇恩,理應為陛下分憂才是!”老太太感激涕零道,“他能位列三公,是陛下的厚恩呐!”
當天皇帝賞賜無數,李府上下無不受寵若驚,但誰也不知道李侯向皇帝遞辭呈的事,事後老太太便催促李夫人快寫信給李侯,讓李侯上表謝恩。
燕芸也是很開心,便胡思亂想,對燕儀說道:“陛下特意說爹教子有方,說的肯定不是你,爹又沒有教過你!”
“你跟我都是娘教的,娘教的不好嗎?”燕儀不服氣的求助李夫人道,“娘,她想說你教的不好,你快說說她!”
“娘沒有你奶奶教的好!”李夫人無奈笑道。
“胡說!我孫兒就教的很好!”老太太心滿意足的開心道。
“我想陛下特意提到教子有方,想必是對辰羽很認可!”李夫人笑着說道。
“也許是陛下暗中留意我很久了,說的是我也不一定!”燕儀自鳴得意道。
“我暗中留意你很久了,”燕芸捂着嘴嘲笑道,“發現你厚顔無恥!”
一家人聞言不禁笑的合不攏嘴,但是甯母和兒媳朱氏的笑容卻有所保留,因為榮耀不屬于二房,關鍵是她們本以為李侯會歸養,辰羽會去雍涼頂替李侯,燕甯便能頂替辰羽執掌禁軍。
幾天後,李侯收到家書的同時也收到了皇帝的批複,隻見皇帝誠懇批複道:朕身負天下之重,一日不得閑!卿分擔雍涼之重,當與朕勉勵同心,為後世做君臣表率!
如此一來,燕甯的願望不免是要破裂的,同時破裂的還有甯母和朱氏過高的期待!沒了這個期待,朱氏不再主動為丈夫盛湯添飯,甯母也是開心不起來。
“你伯父若是執意想歸養,我想陛下也是留不住的!”甯母認為問題在李侯身上。
“這事伯父不好再行推辭,陛下已然是拿足了誠意,給足了面子和裡子,如此這般,若是伯父再行推辭,那就是恃寵而驕了!”燕甯語氣有些懊惱道,不知是懊惱沒能心想事成,還是懊惱母親和妻子對自己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