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大早,小裴薇便醒了過來,心知不應為尚未發生之事煩惱,便不再憂心,決心先把今日之事做好。在母親的幫助下,把衣服穿好,洗漱完用過早餐,裴行俨便親自将小裴薇送至袁真人的院子。
對于修行一事,裴家十分重視,雖不指望三歲小兒習得什麼,但畢竟得真人為師,機緣難得。因此備下貴重的拜師禮,拂塵一個,以沉香木為手柄,塵尾則是最好的狐狸毛,道袍12件,皆為市面上最好的絲綢料子所制,以及珍貴道家典籍孤本若幹。
小裴薇本以為自己起得已經很早,不想真人卻已恭候多時了。待小裴薇行過拜師禮,便坐到真人對面的桌案後面。隻見案上已放了一本《道德經》,這些典籍小裴薇前世俱已讀過,如今記憶力更是驚人,可過目成誦,故而真人隻教了一遍,便已能緩緩背來。
袁真人面上不露,心中卻暗暗稱贊,又道:“《道德經》不是這般背的。”
小裴薇吃了一驚,不明所以,又恍然大悟道,“請師父教我!”
袁真人道,“誦讀《道德經》有一套道家心法,配合呼吸吐納,待心法精熟,道理悟透,明心靜性,此時方才入我道門!”
袁真人原本擔心小裴薇年紀小,雖識記驚人,但領悟力不夠,不能明白心法含義,便先口授一遍,讓小裴薇記熟,入道則須日後再慢慢參悟。
不想裴薇年紀雖小,心智卻早已成熟。裴薇心中将吐納呼吸的口訣慢慢過濾,有不懂的便向真人請教。
小裴薇道,“師父,《道德經》中開篇第一句便是’道可道,非常道’ ,這可以道的不同尋常之道究竟是什麼?與我等的修行又有何關聯?”
袁真人很高興小徒兒的求知欲,絲毫沒有不耐煩,很耐心的指教,“《道德經》乃我道家根本,其中談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由此可知,道即‘無’,乃萬物之本源。在我道家來看,修行便是與道為一,吾等為‘有’,道為‘無’,修行之目的,便是從‘有’變‘無’。《經》中又到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可知修行之過程便是一個‘損’字,即如何從有變無。待汝知我‘無’,修‘無’,成‘無’,則道法初成。”
小裴薇似懂非懂,還欲再問,真人卻道,“修行之事非言語所能開悟,按吾所言,汝配合吐納每日誦之,久之可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