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水金,鄒水山,鄒國英鄒華英鄒風英鄒杏英幾姐妹在下面遞瓦栓,鄒建民和鄒建文也在其中幹活。
人多力量大,幾個小時就把所有的瓦栓全釘好了,接下來就是傳瓦,蓋瓦。
屋頂上的木工下來了,鄒水金爬上屋頂,和鄒水根開始蓋瓦,鄒水金起頭,鄒水根收尾,其它人在中間。
鄒連坤,餘石友兩個不懂蓋瓦就傳遞瓦片。
鄒水山帶鄒建民一班人在下面傳瓦…
吃過午飯接着再幹了一個多小時,就全部竣工了。
姜論标家的新屋終于建成了。
兩點就開始喝圓工的架馬酒。
鷹鈎鼻和水晶包坐正座,宴席開始…
喝酒的人和昨天一樣多,非常熱鬧。
不過今天鄒水金和鄒水根兩兄弟他們沒有喝多少酒,因為過會還要趕回西山,鄒建民鄒建文他們明天還要上學讀書。
所以,下午3點多點他們就吃飽回西山。
臨别時,鄒小紅送幾個哥哥姐夫每人一條雄獅香煙,當然鄒連坤和餘石友也有份。
餘石友直接往大路回黃岸去。其它人都往西山走,路過甘坑,鄒連坤帶着鄒國英夫妻兩走另一條山路回虹橋。
鄒建民跟着爸爸他們繼續往前趕,到了際頭山,付正元和鄒月紅回家去了,其他人繼續爬山。
回到西山已經傍晚6點,太陽剛下山。
路過老曲皮家時,棕衣匠已經吃晚飯了。
鄒建民就直接走進去,故意找鄒家兵,實際上就想看看棕衣匠王小金。
看見鄒家兵他們也在吃晚飯,他退了出來。
這時候棕衣匠王小金已經吃飽了,也來到門口,看見鄒建民就走過來和他聊天。
這個晚上他們兩個玩了很久很久……約晚上九點多,鄒建民才依依不舍的回家睡覺……
禮拜一,陽光明媚,微風拂面。鄒建民背着書包,邁着輕快的步伐去上學。盡管還有兩個禮拜就要中考,但他早已習慣了這樣的生活節奏。對于考試,他已經變得麻木不仁,隻是随意地應付一下而已。由于父母都是農民,不懂得文化知識,因此也沒人關心他的學習成績。
考完試後,學校放了假。姜論标得知鄒建民放假了,便叫他和自己一起做木材生意。
鄒建民欣然答應,并向小姑父請教如何做木材生意。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他很快掌握了量木材的技巧,能夠準确判斷木材的質量和數量。看到鄒建民的進步,姜論标放心地讓他和鄒連坤去收購木材。
一天,鄒建民偶然得知同學方新龍所在的村田坑大隊有一批木材需要出售。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前往方新龍家尋找機會。
到達目的地後,他發現方新龍的父親是大隊會計,負責管理村裡的木材銷售事務。正巧趕上暑假,方新龍在家,而他的父親就将賣木材的重任交給他。
時代發展的推動,農村還在使用古老的量木材尺子,而城市早已換上了新式量尺。這兩種尺子的大小差異相當明顯,例如,老尺子的10立方米相當于新尺子的12立方米甚至更多。這種區别可不小呢!
鄒建民負責用老尺子測量木材數量。他的老同學方新龍則負責記賬。整整一大車的木材,由于他倆是同學關系,所以在測量時,方新龍對老同學格外關照。這一整車最少會多給鄒建民一個立方的木材。
為此,鄒建民送給了老同學一條香煙表示感謝。
鄒建民與鄒連坤共同将量好的木材固定好,等待姜論标的車子前來裝載。
第二天,鄒建民乘坐姑父安排的車輛前往田坑運輸木材,并在虹橋接上鄒連坤。裝滿木材後,他們便開始向外地運送木材。姜論标事先辦好出口證,在虹橋檢查站等候着。
鄒建民心裡清楚得很,這批木材至少比正常情況多出了五個立方左右,這次可真是賺大了!
車輛駛過虹橋檢查站後,鄒建民興奮地對姑父說:“姑父啊,我那同學真夠意思,又多送了我們一立方米的木材呢!”
他們用的還是老式的尺子,原本應該是十八個立方,但現在已經超過二十三個立方了,這可是嚴重的超載行為。更糟糕的是,出口證上隻允許十七個立方的木材運輸,這下麻煩可大了!
通常情況下,如果隻是多出一立方的木材,檢查站的工作人員可能很難察覺,但這次他們卻被攔下了。
一路上,他們經過了許多關卡,但由于姜論标的關系,這些地方基本都是他的同學或戰友值班,所以他們一路通行無阻。然而,就在桐廬檢查站這裡出問題了。
姜論标剛從部隊複員回來,他自信滿滿地認為自己認識這麼多人,肯定不會有什麼問題。但偏偏今天值班的不是他的同學,結果他們就被攔住了。
鄒建民、姜論标和司機三人下車接受檢查時,他們發現車上的木材竟然比規定的數量估計多出了六個立方。面對這種情況,姜論标開始還不以為然,以為憑借自己的人脈關系能夠輕松解決。然而,事實上有了變化。
鄒建民提醒姜論标要注意态度,畢竟現在他們處于劣勢。然而,姜論标卻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仍然保持着強硬的态度。
“老姜,你這車木材估計超出立方好幾個。”檢查站工作人員皺着眉頭看着姜論标的貨車說道。
姜論标心中一驚,但他很快鎮定下來,心想超出一個立方應該沒有問題,一般人看不出來,于是他故作鎮定地回答道:“怎麼可能呢?我們可是很守規矩的,絕對不會多出來的,你們就放心吧!要是不信,你們可以親自去檢查一下嘛。”
檢查站的幾個人圍着車子轉了幾圈,仔細觀察後搖頭說道:“這肯定是超了呀,你們看看這輪胎都……還有這鋼闆都……”他們邊說邊比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