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令禮部于每年時節和忌日,備儀物祭奠貴妃。
隔日,又說貴妃之名不應寂寂無聞湮沒後世,當追加哀榮,賜以谥号,命禮部拟。禮部拟了十餘個,都不稱意,一氣之下又要殺人,被皇後攔下道:“不按律就殺人,淑英知道了怎會高興?”
皇後會同諸女官,商議谥号,範孺人啟奏道:“貴妃一生執法為公,德行彰于天下、遍及後世,區區‘賢’字未能盡意。‘安民立政曰成,布德執義曰穆’,臣請以‘成穆’二字。”
皇後點頭稱是,報與皇帝,皇帝流淚道:“正當如此。”
親制谥冊,冊曰:“朕聞古者宮妃,其德足以輔内治。厚彜倫者,既薨之後,必有定谥之禮。惟爾貴妃孫氏,以笃慎之資、純淑之行,勤于事上,慈以撫下。當國家開創之初,備警戒相成之道。德實冠于嫔禦,功有助于中闱。方期享于安榮,曾莫跻于壽考。宜加增谥,以表推崇。可谥曰‘成穆’。”
冊文語言克制,寫來卻字字泣血。朱元璋一面寫,一面想起淑英音容笑貌,屢屢擱筆,不能成文。
待到貴妃最終擇日下葬于朝陽門外楮岡之原,皇帝立在宮城城樓目送靈柩出了宮門漸行漸遠,宛如被抽空了力氣,失了魂魄。
貴為天子,又能如何。
再怎樣極盡哀榮,淑英都不會再回來了。
十月二十七日,太子妃常氏誕下嫡長孫,出滿月,皇帝賜名“雄煐”。
十一月,儒士宋濂等人奉命所作《孝慈錄》成,禦筆親制序文,頒布天下,從此“父母等恩”,父親尚在,子女也可為母親守喪三年,亦令天下子女從此皆需為庶母服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