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南疆當時為何守備松懈了呢?
隻因鎮守南疆多年的雲南節度使燕攸家裡,正在慶祝一件大喜事,他的長孫、燕升之子燕卓娶了元江郡主的養女安姐兒。
這樁婚事由探春和黛玉牽線,皇帝親自下了賜婚的旨意,并封安姐兒做了象州縣主。
這可不是一樁普通的婚事,當中也包含了皇帝對招撫南疆、結契權臣、密察其行的考量。整個燕家不敢怠慢,都在為這樁婚事忙碌。
南疆百姓也很高興,尤其是那些歸順朝廷的藩國子民,安姐兒是前代藩王的幼女,如今又嫁回南疆了,大家自發地夾道迎接她的儀駕。
結果這一片祥和中,藩王侄子起兵造反,自稱“蒼南王”,定都羅甸,大開殺戒。
新娘子尤其尴尬,她從京城嫁到雲南,三天的婚禮還沒辦完,堂哥就叛亂,她成什麼了?!燕家男兒也氣得怒發沖冠,這不是打他們的臉嗎?
燕攸帶頭,扯下禮服,披挂上陣,一路殺向羅甸,斬落叛軍無數。老将出馬,風采不減當年,而那個所謂的“蒼南王”見勢頭不對,退回密林中了。
燕攸不願縱虎歸山,也一頭往密林裡紮,結果不小心中了毒箭,又感染瘴氣,沒多久就去世了。
燕升這下大怒,焚燒山林,誓要逼出“蒼南王”,同時南疆戒嚴,任何和“蒼南王”有關系的人都被抓來拷問。
消息傳到京城,皇帝為了穩定人心,還沒有讓臣民知道,隻有軍機大臣和少數宗室知曉。
燕臨身為錦衣軍指揮同知,很快知道消息。而黛玉在宮中授課,無意中聽到一點隻言片語,聰明如她,推斷出安姐兒婚事出了大的變故,暗自擔心不已。
晚上夫妻倆一見面,就把事情說開來,兩人雖然擔心,但山高路遠,他們縱然有心,也使不上力。
燕牧知道了堂弟戰亡的消息,他安撫家人道:“這時候要沉住氣,你叔叔就是急火攻心,一時不察,這才着了道。”
燕臨道:“我明白。”回頭安慰黛玉,黛玉歎道:“安姐兒是我們看着長大的,我們尚且如此,不知郡主心裡該有多急呢。”
燕臨便讓她去南安王府看望探春。探春憔悴了很多,但她是個有剛性的人,這樣的事并不能讓她倒下。她幾次進宮,面見皇帝,直言燕家忠誠可靠,蒼南王不過烏合之衆,南疆叛亂一定能平。
幾位軍機大臣也都說不可臨時換将,又說哀兵必勝,勸皇帝靜候戰報,燕牧也進宮為侄子作保,說他一定能穩住局面。
皇帝聽了這些谏言,便下诏讓燕升接過南疆邊防重任,全力平叛,務必要将罪魁禍首一網打盡。
燕升吸取了父親的教訓,沒有貿然深入密林,用火攻的法子,堅壁清野,逐步向“蒼南王”的藏身之所迫近,最終将人擒獲。
燕升先斬後奏,直接将投降的“蒼南王”一箭射死,報了父仇。而那些投靠“蒼南王”的土人和奸細,全部處死。一時之間,整個南疆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
消息終于傳到了京城,士庶都聽說了南疆叛亂又被鎮壓的消息,但并未當回事。倒是很多文臣紛紛上折子,參奏燕升殺戮過重,屍橫遍野。諸多脅從之衆,本可教化招撫,使其棄暗投明,為我朝所用。而燕升卻不分青紅皂白,一概誅之,如此行徑,寒了百姓之心,也不利于南疆安定。
皇帝上了年紀,心中雖對燕升不滿,但也不願在這個節骨眼上處置他,象征性地罰了一年俸祿,仍然點了他做新任雲南節度使,但也在尋覓能夠在南疆制衡燕家的人。
燕牧乖覺,瞧出了皇帝的心思,非常着急。這些年,他們燕家并非沒有政敵,倘若皇帝真的派了一個和燕家不對付的人去南疆,以後日子就不好過了。燕升不比燕攸,這做官的本事,比起他父親還差遠了。
燕家焦頭爛額之際,有一人挺身而出,自願去南疆,安撫邊民,教化土人,彌兩方之嫌隙,化幹戈為玉帛。
皇帝看到這份奏請,不由拍案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