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頹然一笑,不過很快他就振作起來,如今正是四十七年,還有補救的餘地,朕定要善始善終。
實在不行,不是還有雍正這個好兒子嗎,既然天幕特意提起,定是他做了什麼值得贊揚之事。
康熙已經準備好抄作業了。
被圈禁起來的胤礽自嘲一笑,原本内心還對皇阿瑪有些希冀,如今什麼都沒了,他的心如同一片死灰。
胤禛則是有些期待,面對如此艱難的局面,不知道另一個自己是怎麼做的。
朱元璋哈哈大笑,自從他知道是清朝取代大明後,最興奮的事就是看清朝的笑話,笑完他還不忘在天幕上刺激清朝皇帝。
“朱元璋:哈哈哈,對付那些貪官污吏還不簡單,朕給你們打了樣,你們都學不會。”
學什麼?
剝皮萱草!
明清兩朝的官吏都渾身一抖,俨然是想起了朱元璋時期的洪武四大案,和那些每日踏入宮門就不知能不能豎着回去的前輩們。
怕了怕了……
天幕能被所有時空,曆代統治者看到,這可是在所有人面前丢臉,康熙也不能示弱。
“愛新覺羅·玄烨:朕确實不及明太祖,殺光滿朝文武,等到兒子造反的時候都無人可用。”
朱元璋一驚,兒子造反,有自己和太子壓着,哪個兒子敢造反,他将目光掃向階下的皇子們。
朱标也自信沒人敢造反,當即便反駁回去。
“朱标:父皇治下何人膽敢造反,後世的皇帝不要危言聳聽。”
康熙的評論機會用完了,便示意兒子們上。
“愛新覺羅·胤祉:朱元璋難道能熬死所有兒子嗎,待他一死,藩王掌兵權,誰還聽朝廷的号令。”
“朱棣:父皇駕崩還有大哥在,朝中這麼多開國将領,誰敢造次!”
“愛新覺羅·胤禩:太子朱标早逝,朱元璋略過兒子立孫子,藩王大權在握,誰還聽一個小皇帝的号令。”
這句話顯示在天幕上的卻是“****早逝,朱元璋*****”,原來,隻有天幕提到的話題才能劇透,天幕沒有提到的話題,後世的朝代也不能直接向前世透露關鍵信息。
這樣可以免去很多誤會,避免後世因改朝換代和個人恩怨誤導前朝之人。
雖然很多信息看不到,但卻不妨礙兩個朝代隔着天幕争吵。平行時空天幕下的觀衆都在看戲,還有現代觀衆躍躍欲試想要加入他們的角色扮演。
【雍正上台面對的便是康熙晚年糜爛的朝局,因此,雍正帝做了一系列改革。】
【他反對因循守舊,反對朋黨,整頓吏治,為政務實,以利民生。】
【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改土司為流官,使西南正式收歸中原王朝統治。】
【廢除賤籍制度,實行攤丁入畝,将人口稅攤入土地一并征收,土地多的多繳稅,土地少的少交稅,減輕了無地、少地農民的經濟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
在此之前,即便家中田地已經被賣光,也要交人丁稅。古時候沒有避孕措施,很多人家因為貧困,将剛生下來的孩子溺死,或者賣兒賣女,淪為流民。
流民是封建王朝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此法大善!”扶蘇将這一條記在一條鞭法之後,待天幕講完之後便與父皇商量改善稅制之法。
王安石也有種茅塞頓開之感,隻要将稅賦與土地挂鈎,那些少地、無地的農民便不會被迫家破人亡了。
【整頓财政,實行火耗歸公,火耗就是碎銀鑄成銀錠時的折耗,原本是由交稅的百姓自行負擔的,而火耗沒有定額,收多收少都是地方官的“來錢之道”,相當于百姓多交一層賦稅養着那些貪官污吏。雍正将地方官吏強行攤派給普通百姓的火耗,變成朝廷撥發給下級官員的養廉銀,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改變了上千年的官紳不當差不交稅的陳規舊習。】
這一條引起了各時空統治階級的軒然大波。
科舉制前,當官要看名聲、看血統,這是他們祖輩帶來的餘蔭,祖輩世代都是高官顯貴,怎麼能與普通平民一樣交稅服役呢。
科舉之後,參加科舉就是突破原生階層,實現階層躍升的最佳途徑,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天下聞名,為的不就是與普通百姓不一樣的特權嗎。
康熙也将目光轉向跪在階下的胤禛身上,這個兒子做事也太莽了,相當于直接斬斷了高官顯貴的特權,他就不怕被他們反撲嗎。
這樣的法子很好,但康熙自認學不來。
若當真要改變國朝的面貌,怕是還真得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四兒子來做,康熙有些理解為何自己會選擇胤禛作為繼承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