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秦朝,漢承秦制,将秦朝的法治思想全盤保留了下來,隻在具體實施中有所區别。此後兩千年封建帝制,都是在秦法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從另一個角度實現了“秦法永存”。】
評論區:
“商君籍沒,秦法永存!”
“法治雖然嚴苛,但比人治更公平。”
“我們現代都是依法治國。”
秦孝公:“君已知結局,無怨嗎?”
商鞅:“不怨,隻有秦國能世代奉行變法之策,隻有秦國能讓臣千古留名!”
秦孝公:“孤定會給商君留一條退路。”
商鞅:“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商鞅見過不少變法的國家,沒有哪個變法者能有個好下場,更甚者,人亡政息,變法之策中途夭折,那才是真的死不瞑目。
秦始皇:又是漢承秦制,秦朝的法律既然沒有錯,為何會亡國!
劉徹:法治比人治更好嗎?
他陷入了沉思,不知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後世能得個什麼樣的評價?
【我們用唯物史觀的角度來看待曆史,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商鞅變法當然也有消極影響。其一,打擊工商業,重農抑商,雖保證了兵員,但卻與社會發展規律背道而馳。】
【其二,棄絕文化,愚民弱民,防止以古非今,私議政令,但卻導緻秦國成為文化荒漠,秦國有名的能臣賢臣幾乎都是東方六國之人,而秦人隻知服從。】
曆代秦王:細思恐極啊!
【第三,便是倡導君主獨裁,以我們如今的眼光來看,中央集權,君主獨裁在當時有其先進性,卻為千年後的君主專制埋下了禍根。】
【另外,在商鞅變法中,輕視教化,鼓吹輕罪重罰,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普通民衆所受的剝削與壓迫。“内行刀鋸,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輕視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顯的曆史局限。】
這一點曆朝曆代的統治者卻不敢苟同,他們内心深處将自己淩駕于國民之上,稱自己為天子,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他們的權威來自于天,“損天下而奉一人”是理所當然的。
一部分人已經發現了天幕的傾向,似乎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這樣的想法讓他們倒吸一口涼氣,卻不敢宣之于口。
秦始皇漢武帝等帝王也發現了一些端倪,但他們沒有開口,群臣卻義憤填膺,為自家君王抱不平。
董仲舒:“陛下乃是天子,自當乾綱獨斷,這天幕有失偏頗,不聽也罷。”
主父偃:“普通百姓知道什麼,若是他們不肯服徭役,不繳納稅賦,如何富國強兵。”
“國家大事曆來是肉食者謀之!”
……
有人将這些想法發到了評論區,立刻引來一場大罵戰。
評論區:
“這是哪來的腐朽思想,清朝已經亡一百多年了,你們心裡的辮子居然還沒割掉!”
“皇帝若是天子,怎麼會有昏君暴君,怎麼沒有一道雷劈死他們。”
“漢武帝獨尊儒術,信天人感應,認為自己是天子,既然天子秉持上天的意志,怎麼會做錯事(狗頭)。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輪台罪己難道不是他的罪過嗎。”
“從漢朝末年,皇帝的權威就已經下降了。”
“前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後有被當街射殺的皇帝,這天子當的也太窩囊了。”
“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
這些思想對古人來說極其叛逆,若是能穿越時空,他們怕是要抓住每一個發言的網友處以極刑吧,罪名就是“妖言惑衆”。
若是明君盛世,社會穩定,百姓能有一口飯吃,雖然内心有所意動,但隻要能活下去他們就不會铤而走險。
那些亂世昏君的年代,一些有志之士已經握緊了拳頭,天幕給他們指明了一條全新的道路,“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反正都要餓死了,不如反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