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時覺得很有道理,但又總覺得有哪裡不對。
而這兩年呢,也總有一種說法——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對不對呢?當然是對的。
比如改革開放的時候,跟着大形勢走,那真是站在了風口上。
但是有一個問題,像這種明明白白的選擇機會是非常少的——其實就是改革開放,在最初的時候,也是摸着石頭過河,很多老百姓也心存猶疑,一直到92年之前,不少地方少都還有争論。
是有不少人在那時候下了海經了商,但有很多并不是自主選擇,而是無可奈何。
比如我奶奶這邊有很多都是皮鞋廠的。
然後他們早早的就跑車的跑車,做生意的做生意,為什麼?廠子不行了,發不出工資了,雖然沒有宣布破産,卻等于破産。
那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隻有自謀職業——雖然那時候還沒有這個詞。
據我所知,早先有一大批做生意的,都是這麼來的。
有沒有一早就眼光奇準,然後自己走上這條路的呢?
有的,比如我家太後。
她做生意是在八十年代初,他們的廠子還在吃大鍋飯還能發下工資,咱們國家的經濟體制還沒有改革到那裡。
那她為什麼會想到做生意呢?這就有多種原因了。
一,門裡出身。我姥爺早年做生意。
當時家裡有多富裕呢?我大舅,是有三個奶媽的。
我家太後給我講這段曆史,大概是這樣的——我姥爺他老人家腦子好使啊,當年去上海進貨,到地方先買一輛洋車,也就是後來的自行車。這東西八九十年代可以說是人手一輛,但在當年,完全可以說是小汽車級别的存在了。買了一輛這樣的車之後呢,就開始跑廠家跑商鋪,把該辦的事辦完了,轉手再把這車賣了。
據說還能再賺點錢,我真不知道是怎麼操作的,大概口才特别好?
這一手他老人家玩的爐火純青,後來在那個特殊年代還靠這個來補貼家用,大概就是偷摸的買個皮大衣,讓我姥姥穿上幾天,之後該打理打理,把皮毛養好了,然後加錢賣出去。對别人還有話——大概就是這是賣孩子媽的舊衣服?這裡面,我估摸着還有一點别的操作,否則就是舊衣服,可能也還會有點事。
我家太後從小看自己爹做這些,思想裡就有做生意的概念,所以國家一允許,就動了心思。
二呢,則是被我大伯他們氣的。我大伯拉着我爹跑車,天天隻見去跑,就不見分錢,太後氣不過,就自己幹了,然後把我爹也給拉到了自己這邊。
但是她的選擇對了,就一定是結局好的嗎?
最終如何,我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就不重複了。
當然,有的同學可能說,你家太後那是個例,别人家……
不,并不是。
我們家的故事,并不稀罕,稍稍稀罕一點的是太後練了輪子,但其他什麼暴富之後迷失,絕對是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的行列。
我父母當年的那些同行,在富起來之後,有掉到不同的坑裡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皮包公司,被騙,然後騙人。本來也是有門面有渠道有存款的,最後不僅自己走的凄慘,留給獨生女的也是一筆債,那女兒我們所知道的情況也是離婚騙錢——當然,這是來自婆家的說法,到底是怎麼樣,我并不能十分肯定。
我和那個女兒差不多的年紀。
我們雖然不在同一個學校,但也一起玩過。
說到這裡,要插一句題外話,那就是學校。
現在說中産階級的焦慮,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學區房,是這樣的。
以我自身舉例,真的,一個好學校是不一樣的。
雖然後面我父母有各種狗血事情,但在早期,他們在他們所處的環境中,對我的學習還是有自己的判斷的。
當時市場上,很多家長都把孩子放到了旁邊的學校裡,而我的父母,給我在市中心找了一所不錯的小學。
要說這個小學有多麼好,并沒有,可顯然也沒什麼不好。
學生也好老師也好,總體來說,都沒有什麼亂七八糟的事情,記得早先說校園霸淩,我發過一條微博,說沒感覺到過,有人對我說這是幸存者偏差。
我仔細想了想,可能還真是。
如果學校比較正規,老師比較負責任,管理正統,那顯然,這種霸淩會少很多——我不是說絕對沒有,而是,他想霸也沒這個機會是吧?
我為什麼說到這個呢?因為在我印象裡,一直有一個深刻的畫面,就是大概有一天,我在做作業,我說的那個姑娘的媽媽——就是後來掉入皮包公司坑裡的那個,對我說,哎呀你應該這麼寫啊。
她還給我做了個範例,很秀氣的字體。
……
恍若隔世。
皮包公司是一個坑,集資公司是另外一個坑,這大概就是早期的P2P?
就是所謂的高利息,很多當時不知道錢要往哪裡放的生意人就都做了,我父母放進去十多萬,九十年代的十多萬,然後,也是說沒有就沒有了。
再之後,這條路上還有各種誘惑。
你的那些朋友、親戚、甚至你的父母都有可能給你制造事端。
也不完全都是惡意,比如有的父母會覺得你有錢了,那幫一下兄弟姐妹多應該啊,總不能你吃肉讓你兄弟姐妹連湯都喝不上吧?
我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很多時候,我們其實不知道哪個方向是對的,那在這個時候,我們所能做的,大概也就是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内,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