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吳縣位于隴州地界最北邊,緊挨泾州,縣内最大的村落便是盈田村,村子依五梅子嶺而建,四四方方,住了百十戶人家,有樊、葉兩大姓氏。
李見月和洛沉踏着清晨的露珠進了村,村裡阡陌縱橫,炊煙袅袅,一派生機。
幾個孩童追逐打鬧,從他們身旁跑過。
這一路逃亡以來,李見月甚少見到這般太平安樂,一片祥和的景象,連日來兵荒馬亂的心也不由安穩下來。
她跟着洛沉穿過小巷,走了許久,偶會遇到挑水砍柴的鄉親,向他們投來好奇目光,洛沉目不斜視仿若未見,理都不理。
繞着村子走了一大圈,李見月終于覺出不對勁了,停下來,指了指旁邊壘起來的石頭矮牆,“這裡……方才走過。”
洛沉瞟了她一眼,一副自己有數的模樣。
可那眼底分明是迷茫的。
李見月歪頭看他,“你不會忘記自己家在哪了吧?”
洛沉别開臉,飛身而上站在了最近的一處屋頂上,放眼遠望。
他應當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家,這麼多年過去,印象模糊也是正常。
李見月萬萬沒想到他竟是隴州人氏,不免想起那日在隴州城外之言,他所說要事會不會就是為了探望親人?他是死士,命不由己,大抵從未想過有朝一日還能踏上這片故土,見到血脈至親,而自己當時卻十分不情願他走,委實有些不近人情,難怪他生氣。
“哎喲。”
前方突然有人痛呼了聲,是位老妪,摔倒在地上,坐在那唉聲歎氣。
李見月走過去扶她,“老人家,您沒事吧?”
對方年近半百,穿着一件麻布圓領襦衣,借她的力勉強起來,手撐着後腰,“疼疼。”
李見月,“可是傷到了?”
老妪雙目渾濁沒有焦點,眉頭緊皺,“腰扭了一下。”
說話的功夫,洛沉也過來了。
“您還能走嗎?”李見月不放心,“您住在哪兒,我們送您回去吧。”
老妪聽見了馬蹄聲,連連搖頭,“騎馬?不行不行太高了,我不敢坐。”
“那我扶您。”
李見月示意洛沉幫忙,那人闆着臉無動于衷。
“我家就住在前頭,門前有棵大榆樹,呐,能看到吧?”老妪眼睛眯起來,大緻能辨别模糊的方位,指給她看,“不遠,我慢慢走回去,就不麻煩你們了。”
洛沉站在邊上,聽到這話眼神微動。
李見月擡頭往那邊眺望,尚未瞧見什麼榆樹。
“不麻煩。”
他冷不丁開口,在老妪面前伏下身子,“我背您。”
不待對方推辭,就抓住胳膊直接背起,驚得老人家手腳慌亂,連吸了幾口氣,挎着的籃子掉在地上。
“我的籃子,籃子。”
洛沉騰出一隻手撿起來,背着她往前走去。
李見月目瞪口呆,好半晌才牽着馬跟上去。
“真是年紀大了不中用了,”老妪感慨,“好些日子沒出來,昨兒孫女說想吃芫荽餅,我在家沒事,早上去地裡挑了一些……”
李見月張了張嘴,沒說話。
老妪,“聽你們口音怪生的,不是我們村的吧?”
洛沉,“嗯。”
老妪,“路過還是來找人?”
洛沉,“不是路過。”
老妪,“那是來投奔親戚?”
洛沉,“算是吧。”
老妪,“找到在哪住了嗎?”
洛沉,“快了。”
……
他二人邊走邊閑聊,李見月難以置信,洛沉居然十分有耐心,句句回應。
往前走了約莫一炷香,果然有棵大榆樹,樹旁有一戶人家。
洛沉推開門,一個八九歲的小丫頭迎出來,“你們找……阿婆!”
院子不大,用一圈荊棘木圍了起來,前堂放一張案幾,作會客和餐飲之用,左側壘着竈台,右側是個草棚,散養着幾隻小雞。
一眼就能看全。
李見月快速的掃視一圈,目光落回跑過來的小丫頭身上。
“阿婆,你怎麼了?”
她瘦瘦小小,穿一身粗布衣裳,面色有些蠟黃,眼睛卻水靈靈的,幫忙扶着老妪進屋坐下,滿臉擔憂。
“摔了下,不打緊,”老妪先安撫了孩子,才對他們道,“這是我孫女。”
小丫頭十分懂事,立馬向她們行禮,“謝謝你們送我阿婆回來,我去給你們倒茶。”
說完就出去了。
老妪讓他們坐下歇歇,喝口水再走,洛沉未拒絕,落坐在一旁,明目張膽的四下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