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電力部門盡力維持,但在幾天後,還是不得不遺憾表示電網負荷已不堪重負,開始鼓勵市民分時段使用電暖設備。
靳時雨在物業群裡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并不覺得奇怪,因為氣溫的驟降,沒有人會想要單靠自己的身體素質去硬抗,或多或少都在用各種取暖設備,而外面下着的雪,還不知道損壞了多少電力設備,需要多少一線工人去清理修補。
在這樣的情況下,限制用電狀況是在所難免。
雖然這個消息引得大家哀嚎不止,甚至有人在群裡說表示“有電我們都這樣,沒電了我們不得冷死啊。”
靳時雨拿出溫度計測溫,目前的室外溫度是零下二十多度,室内稍微好一些,但也好不到哪裡去,這在北方可能不算什麼,但在江州市,冬天的平均氣溫都是在5攝氏度左右,就算往年最冷的時候,也不過零下七、八度,哪裡經曆過這樣的寒冷。
不過也不是沒有好消息,首先,雪并沒有一直下個不停,橙色預警已經慢慢轉為了黃色,另外,官方已經修建和改造出了集中供暖處,已經發出了公告,讓有需要的廣大市民,都可以去供暖處取暖。
這個消息自讓大家都有些安心,畢竟這和他們息息相關。
靳時雨也有片刻心動,但很快,她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不僅是因為距離位置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去的人太多了。
光小區群裡的人,在群裡發言的人中,要去的人都占了三成以上,那麼沒說話的呢?其他地方呢?
集中供暖處和之前的安置點不同,安置點隻要位置安排得比較高,地方足夠大,有充足的食物就可以,但供暖處不同需要得更多,它不僅對室内進行一定的改建,還額外需要足夠的能源來維持足夠的溫度。
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供暖處的數量暫時并沒有那麼多。
供不應求,到時候供暖處一定會很擁擠。
隻是靳時雨還真的沒見過集中供暖處是什麼樣子,心裡也多少有些好奇,覺得就算自己暫時不去,但也不應該真的一無所知。
所以在雪漸漸變小之後,靳時雨就決定是時候出發了。
出門之前,準備工作當然要做好,靳時雨穿得不算太多,她現在不清楚外面的路面情況,如果走路去的話,穿太多會走起路來會特别累,不如多拿了幾張暖寶寶貼在身上。
外面的雪雖然變小,但多少也是夾着風的,所以圍巾、帽子必不可少,靳時雨戴上能把耳朵都包裹住的防寒帽,戴上口罩和墨鏡。身上挎着的,也不再是包包,而是一個在網上買的軍用式水壺,裡面灌滿了姜茶水,然後外面套上了黑灰色的套子,兜裡放了一些巧克力,這才準備出門。
這次去集中供暖處也不是隻有她一個人,江黎也會去,但他們也不是單獨出發,而是跟着小區裡的“大部隊”。
小區裡決定去集中供暖處的人不少,有人是直接決定先搬到供暖處,也有人要先去供暖處看看情況再做出安排,不過大家都覺得單獨出行不安全,萬一摔倒了,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應,這個時候出了事才是得不償失。
所以一起出門是大家做出的共同決定,靳時雨在其中,隻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罷了。
要去供暖處的人有不少,粗略一看,大概有三十多人左右,都是成年人,沒有老人和小孩,還沒出發的時候,靳時雨聽到有人說這次先去探探路,做好了準備再把家裡人帶過去。
等真的開始往供暖處走的時候,就很少有人說話了,因為外面刮着風,說話又費勁别人還可能聽不清。
走在前面帶路的人是小區物業中的兩位安保人員之一,他們是拿着紙質地圖在帶路的。
靳時雨墜在隊伍的後半截,她看着如今街道上的“新皮膚”,隻能感歎自然所擁有的巨大力量。
——剛被移栽、救回的綠植又被厚實的積雪壓得滿頭華發,街上剛重新開業不久的店鋪又齊齊關門大吉,街道地面上雖然能看出有除雪過的痕迹,但很明顯,又墊起了一定的厚度,好在靳時雨穿的是雪地靴,踩在裡面,也不擔心弄濕了鞋子和襪子。
會主動出來的人也不會考慮不到這個問題,大家都沒有因為這些細節出問題而跟不上行進的隊伍。
靳時雨的注意力也很快從觀察環境轉移到記路線的方面上來——物業保安這次雖然是帶他們一起去供暖處,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次人家都會充當帶路人的角色,所以還是自己直接記住比較保險。
這次的供暖處并不在學校,而是在幾公裡外的一個大型商場,靳時雨以前還去逛過,但沒試過走路去。
天空還時不時在飄落雪花,路上也并不好走,有些拖着行李的人難免氣喘籲籲,于是隊伍還是暫停了十來分鐘用來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