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頭河邊的地在緊鑼密鼓地翻整的時候,黃縣丞的谷種運過來了,随着谷種而來的還有程媺拜托他搜集的稻谷去殼後留下的稻殼、稭稈、麸皮等混合物,這些是程媺要用來做營養土的好東西。
六十畝地要三石谷種,黃縣丞把要免費發給趙家村的谷種都給了程媺,程媺給村裡人做了保證,秋收每家還三鬥。
借着催芽育苗的機會,程媺把谷種調換了。
空間裡育出的谷種抗病性抗逆性都很好,特别耐鹽堿,就算黃縣丞的引水洗鹽不成功,于她的水稻也無大礙。
趙家村這裡的人以前種水稻都是撒播種子,基本沒有卷起褲腿下田插過秧。
撒播有弊端,可能會因為水田的溫度不夠不能發芽,出現種子被水泡爛的情況,或者長成的植株根系較淺,遇到大風天氣時,出現倒伏的現象。
考慮到現實情況,程媺選擇了一半撒播,一半插秧苗。
不管撒播還是育苗,都需要先催芽。
育苗期挺長,要40天左右,所以幾乎是一拿到谷種,她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
在暖棚内育苗,專門做了秧盤,先鋪一層她自制的營養土,再把浸泡了三天,露白的水稻種子均勻撒在上面,再撒上一層薄薄的營養土。
暖棚的溫度比水田中更高,利于出苗。
那邊,後山岡子的地收拾得差不多了,接下來要把緩坡那裡墾成梯田,因此地雨水不多,土壤也薄,想在坡上種作物就要留住水土,墾成梯田是最好的方式。
每層用石塊圍住,擋住水土,坡上還要挖幾個水櫃儲雨水。
要先修築倉房和高台,所以暫時還種不了土豆,先不翻地。
現在農忙時節,也沒有多餘的人手來砌房子,隻有等一等。
程媺給祁松說了那邊的大緻規劃,還有兩個月收麥子,她有點擔心到時候收了麥子沒地方放。
祁松跟了兩天墾梯田的進度,算了算時間,對程媺說确實有點趕,不然借趙大田家放麥子,後山岡子那邊就算修好了糧倉,還得撥人去看顧,不如等一等。
撒播之前下了兩場春雨,正好積了些水在稻田裡,程媺指揮人從水井中又打水上來,浸泡幾天之後排走。
排水溝排水很順暢,程媺這才發現黃縣丞設計的精妙之處,若以後遠處的地也種水稻要水,完全可以用這個水溝,不用時築壩擋住就行。
直接撒播種子的田地注水并不多,撒播種子那天黃縣丞也過來了,前村後村,山僻人家,大男幼女,成群拽隊都來看撒播。
隻是,才剛出芽的種子撒下去,看也看不出什麼來。
衆人都知道官府在趙家村這邊改地種稻,也有不少人家知道程老闆買田招工的事,一些人看稀奇,一些人湊熱鬧,一些人看那位傳說中的程娘子。
“那位草帽上飄着皂紗的就是程娘子。”
“那不是幹活的把式。”
“人是大戶,種着百來畝地,哪需要親自下地幹活,你家二狗子不是在後山岡子那裡上工,那後山岡子人買下了,也要來種地的。”
“她是不是死了男人?”
……
那些對她有好奇之心的話語程媺聽不見,她正對黃縣丞講,“一個月之後我們插秧苗,您再來看。”
黃縣丞點頭,他才去看過暖棚裡的育苗情況,不再小觑這位程娘子。
一個月之後,水田裡撒播的種子長出了嫩苗。
暖棚裡培育的秧苗也能移栽插種了。
這次同樣遭到衆人圍觀,程媺命人把暖棚裡的秧盤拿過來的時候,衆人都在竊竊私語,“這長得好。”
“秧盤裡的秧苗比地裡的長得更好。”
村民們的眼神黏在秧苗上無法移開,反複念叨,“長得真好哇……”
程媺安排,兩個秧盤裡的秧苗種一畝。
插秧的人卷起褲腿下水田,看插秧的人站滿了田埂。
三五株苗插在一處,深度和間距程媺都有要求,間距三寸,行距六寸,趙家村的人甚少插秧,不太熟練,這次插秧比上次撒播種子有看頭多了。
腳退成直線,栽秧便成行。
有人退着退着,一屁股坐到水田裡,引起衆人哄笑。
“歪了歪了!”莊戶們的眼睛就是尺,何況那麼多雙尺子。
小孩們光着腳丫子在田埂上跑來跑去,“起來了!浮起來了!”
有的秧苗沒插穩,等人走遠了自己浮上來,哄笑嘲笑聲不斷。
更有技癢的躍躍欲試,恨不得立刻下去幫忙,“一幫年輕人幹活就是求胡麻茬!”
水光潋滟,碧綠映人,不知不覺,插秧的人唱起了歌,水田中漫開青青一片,秧苗随着斜風輕輕顫動。
趙八爺提醒程媺讨個彩頭,提一束秧苗扔回去在家門口,“這叫秧苗認得家門,豐收由此進門。”
程媺受教。
看了大半天,黃縣丞十分滿意,他問程媺,“麥子長得怎麼樣了?”
“大人不妨親自一看。”
程媺與陳八爺帶着黃縣丞上她地裡轉了轉,青青的麥田漸漸有了黃色,麥穗朝天,一片峥嵘。
黃縣丞上手撚了幾粒,麥粒裡出來白色的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