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國際會議中心的燈光如星河傾瀉。季辰站在後台,第十七次調整領帶結,直到林修遠溫熱的手指覆上他的手背。
"别緊張。"林修遠今天罕見地穿了全套西裝,頭發梳得一絲不苟,隻有左耳那枚小小的銀色耳釘透露出他不羁的本性,"就當台下全是南瓜。"
季辰扯出一個微笑。台下坐着的是諾貝爾獎得主、各國科學院院士和《自然》期刊主編——這可比南瓜可怕多了。三個月前,他們的神經音樂療法獲得"未來科學突破獎"提名時,他還在斯坦福實驗室熬夜改論文。而現在,他們即将在全球科學精英面前展示這項融合了腦科學、音樂與人工智能的跨界研究。
"五分鐘後上台。"工作人員探頭提醒。
林修遠突然從口袋裡掏出個東西塞進季辰手心——是枚冰冷的金屬圓片,表面刻着精細的數學分形圖案。
"壓力傳感器。"他眨眨眼,"我改進了算法,當你心率超過120時會自動播放..."他湊到季辰耳邊輕聲哼了幾個音符,正是他們第一次接吻時背景播放的《無序協奏曲》片段。
季辰耳根發燙,卻忍不住微笑起來。三個月沒見父母的消息帶來的陰霾,此刻被這個小小的發明驅散了些許。
"女士們先生們,有請'未來科學突破獎'得主..."
掌聲如潮水般湧來。季辰深吸一口氣走上舞台,刺眼的聚光燈下,他隻能隐約看到前幾排觀衆模糊的輪廓。但當林修遠在他身旁站定,肩膀輕輕相觸時,那種熟悉的安定感又回來了。
"我們的研究始于一個簡單問題。"季辰聽見自己的聲音在會場回蕩,英語流利得不像第二語言,"能否用音樂修複斷裂的神經通路?"
大屏幕亮起,顯示着王建國少校治療前後的腦部掃描對比。當季辰解釋到δ波同步原理時,林修遠接過話題,現場演示了他們開發的腦機接口系統——一位志願者戴上EEG頭環,當季辰彈奏特定頻率的鋼琴曲時,志願者的實時腦波數據轉化成不斷變幻的光影,投射在整個會場穹頂。
"這不僅是治療工具。"林修遠手指飛舞,調出新的界面,"我們開發了算法,可以将任何人的腦波活動轉譯成獨特音樂..."他點擊播放,一段從未聽過的旋律流淌而出,"這是剛才這位志願者大腦産生的'思維之歌'。"
會場響起驚歎聲。季辰看到前排《科學》雜志的主編正瘋狂記筆記,而幾位白發蒼蒼的神經科學家已經戴上老花鏡,仔細研究手中資料。
問答環節,一位德國學者質疑音樂療法的可重複性。季辰剛要回答,林修遠已經調出父親二十年前的研究數據:"請看,這是1999年與2019年相同參數下的δ波響應對比..."兩條曲線幾乎完美重疊,"最優秀的科學,經得起時間檢驗。"
最後一頁PPT是季辰堅持加上的——父母在鋼琴前的背影照片,下方寫着"獻給季明遠教授與周雯女士"。向全球科學界展示這個私人瞬間需要勇氣,但此刻他無比确信這是正确的決定。
頒獎晚宴在水晶宮般的玻璃穹頂下舉行。季辰正與MIT的腦科學主任交談,侍者突然遞來一個牛皮紙信封,沒有寄件人,隻有熟悉的字迹寫着"辰辰親啟"。
"抱歉。"他向教授緻歉,走到角落拆開信封。裡面是一頁泛黃的琴譜,右上角畫着小小的夜莺圖案——母親的标記。譜面看似普通的巴赫改編曲,但某些音符上方用鉛筆标注着極小的頻率數字,正是父親研究的核心參數。
"你媽寄來的?"林修遠不知何時出現在身後,手裡拿着兩杯香槟。
季辰點頭,手指撫過那些細微的鉛筆痕:"她總是這樣...把最重要的信息藏在細節裡。"他突然注意到譜尾多了一段陌生的變奏,"等等,這部分不是巴赫..."
林修遠湊近看:"升F小調...這是治療阿爾茨海默症最有效的頻段!"他猛地抓住季辰的手腕,"你媽怎麼知道我們卡在這個節點上?"
沒等季辰回答,宴會廳中央的三角鋼琴旁響起主持人的聲音:"接下來有請季辰博士為我們帶來即興演奏!"
掌聲中,季辰鬼使神差地拿着母親寄來的琴譜走向鋼琴。當手指觸碰琴鍵的瞬間,他忽然明白了母親的用意——這不是普通的樂譜,而是她作為"鋼琴師"特工職業生涯的結晶,将父親冰冷的科學數據轉化為有溫度的藝術表達。
《G弦上的詠歎調》在指尖流淌,季辰即興加入了那段升F小調變奏。林修遠迅速連接設備,将腦波監測系統投射到宴會廳四周的屏幕上。當音樂進行到母親标注的特殊段落時,屏幕上的腦波圖譜突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規律性。
"天啊..."一位瑞典學者站起身,"這正好是β澱粉樣蛋白沉積區域的共振頻率!"
林修遠已經沖到季辰身邊,在鋼琴上架起平闆電腦:"繼續彈!算法正在建模..."他的眼睛反射着屏幕上瀑布般流下的數據,"我們找到鑰匙了!"
季辰的手指在琴鍵上飛舞,母親譜寫的每個音符都像是一塊拼圖,正在補齊阿爾茨海默症治療的最後缺口。當最後一個和弦餘音袅袅時,全場寂靜無聲,随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女士們先生們。"評委會主席激動地宣布,"我們剛剛見證了醫學史的突破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