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很快徐氏藥房開張,隻收藥、抓藥,坐堂的為女大夫,也隻為女子看診。
徐氏藥房前空空蕩蕩,寥無人煙,連狗都不願意過來聞一下。
坐堂的女大夫隻能帶着女童無聊地撿藥。
倒是陸續有人送來大量藥材,後院熱鬧得不行。
女童好奇地往後看,卻又縮頭縮腦,不敢多問。
女大夫索性帶着她進了後院。
來送藥的是春芝堂的藥童,一改之前大街上看到的那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喜氣洋洋幫徐氏藥房的女夥計卸藥。
女大夫知道他在高興什麼,因為春芝堂的大夫疫病中死了,春芝堂本來就生意凋敝,這下更沒人去了。都要倒閉了,這些藥材留在那兒也沒用,現在有人大量收,東家能發工錢,他能不高興嗎。
那藥童也看到了女大夫,驚訝道:“劉夫人,如何是你?原來這徐氏藥房請的坐堂女大夫是你嗎?”
劉夫人斜他一眼:“如何不能是我。”
藥童心說,你父親疫病中不但沒治好人,自己還死了,你怎地還敢出來。
原來這女大夫劉佩蘭就是那春芝堂大夫已經嫁出去的女兒。
那大夫好歹對他也有些指點之恩,藥童沒有把話說得太難聽。他隻是可惜這藥房背後的主家,眼神不好。
他本來還想着春芝堂待不下去了,或許可以求這徐氏藥房,能不能順便也收留他,現在一看到劉氏,就知這藥房肯定也經營不了多久,幹脆閉了嘴。
送藥的走了,到了飯點,幫忙的女夥計問是不是現在做飯。
說到吃,劉佩蘭肚子像是被喚醒了一般,咕咕叫了起來,努力維持着矜持,道:“做吧,粥裡再放些野菜,今天收藥材的時候不是收到了一些新鮮的野菜嗎。我那個雞蛋留着。”
她也沒想到自己居然還能在糧食這樣金貴的時候吃上雞蛋。
劉佩蘭出嫁三年,家裡本來五口人,到如今餓死病死,隻剩下她和一對年幼的兒女。她要是再找不到活路,就要帶着孩子餓死。起義軍進城的時候,她還擔心她們孤兒寡母遭罪,好在躲在地窖裡,那些士兵沒找到她們,隻是從她家晃了一圈,帶走一袋子雜糧。
那已經是她們家最後的口糧了,她也不敢把那袋雜糧帶進地窖,萬一被兵匪一起抓住,隻怕沒有好果子吃。
剩下藏在身上的那點糧食,讓她們一家勉強撐到起義軍離開,新官上任。再撐不下去,她兄長和母親都勸她再嫁了。她不抱希望地出來找活,卻沒想走了大運——
正街上新開的徐氏藥房招人,隻招女大夫,前堂另招一名打雜的女童,後堂則招兩名幹重活的女夥計。
當時前堂面試她們的是一名十三四歲的姑娘,姓林,看起來懂些醫術,女童随手點了一名剛死了爹娘還不會說話的女乞兒,而來面試的女大夫裡隻有劉佩蘭是真懂些醫術的,自然順理成章地入職。
後堂主事的是一名短發女童,要了兩名略識字會認藥做飯,力氣還大的健婦。
整個藥房,除了那短發女童帶來的人,沒有一個男人。
女童還叮囑兩名健婦:“若是有人來鬧事,你們隻管打出去。”
又極力叮囑劉佩蘭:“除了帶着方子來買藥的,隻給女子看病,不接待任何男人,包括男童。”
這女童明顯有些背景,身邊的人都對她唯命是從。
雖然要求有些奇怪,但對劉佩蘭來說,反而方便了她,自然沒有不應的。她隻當是女童心善,見不得女子求醫難。
除了這些,藥房也沒有别的嚴苛規矩,給她們的待遇還極為優厚,包三餐,雖說都是摻了糠的碎米,但每人每隔三日還有一個雞蛋。她們每日吃的少點,碎米還能分了帶回家。劉佩蘭作為坐堂大夫,每個月更有二兩銀子,等到藥房盈利,還能拿提成,每治一人,診金能抽一成。
隻是可惜,如今還是主家在倒貼錢經營藥房,如今這年景,盈利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她才這麼想着,竟就有大生意找上門來了。
、
許婉其實有些不太明白天照這番操作,為何要大費周章開藥房。
天照問她:“你以往求醫,有些婦科病如何看病?”
許婉在山上已經被林懷柔看過婦科病了,再提到這三個字已沒有那麼難為情,道:“自是極為不便的,一些症狀不好對大夫說出口,隻能含蓄些,有時候沒說明白,那藥抓來不對症,吃不好,就隻能再找大夫,要麼就隻能熬過去。”
被這一提醒,她想到江知州的大女兒:“她□□長潰瘍,幾次找大夫都是當尋常潰瘍醫治,哪裡能治好,後來還是一名接生婆建議她多清洗□□,塗抹她老家一名女大夫制的偏方藥膏,才慢慢好起來。”
天照:“這就是了。女子求醫困難,而女大夫又有大量空缺,要是能培養出足夠多優秀的女大夫,不但可以方便女子求醫,大夫還可以趁機深入各位達官顯貴的後宅,還不引人注意。再有藥房紮根在城内,不管是日後行事還是探聽消息,豈不方便?”
許婉恍然大悟:“大人果然高瞻遠矚。”
她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
而且那些男人,哪一個身邊能缺了女人,即便内宅女人知道的不多,但廣撒網,總能彙總到有用的信息,不至于縮在山裡閉目塞聽。
、
幾日後,柳州州署吏目又登記了一批尼僧,這些人從宏明縣來,決定在柳州城外一處荒山野廟落腳,到官府過個明路。
吏目登記的時候驚訝道:“可那附近不是有山匪嗎?那山匪窮兇極惡,最愛逮女人孩子。”
為首的尼僧慈眉善目:“阿彌陀佛,貧尼進山不曾遭遇山匪,那山匪不見蹤影,往來施主趕路如常,既不是官府剿匪,那便是惡徒另投他處了罷。”
這消息可新鮮,吏目連忙上報新任知州大人。
秦大人大喜過望:“此事當真?”
吏目:“應是無誤,大人實在不放心,不若和那駐守的李參将商量,帶上幾百士兵進去一探便知。”
秦大人:“好好好。”
、
【來了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