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氣不過想上去跟他們好好說道說道,姚英不想跟他們白費口舌。
那孫二一家厚顔無恥,似狗皮膏藥,粘上了誰也讨不了好。
更何況沈長青曾告誡過她,無論如何也不能叫大嫂和源哥兒冒險。
就連黃阿婆也說過強龍壓不過地頭蛇,姚英歇了當街與她唱對台戲的心思,決定索性再挪個地方。
她自信自家配方和蔣蘭的好手藝不是那孫二家的說抄就能抄的。
蔣蘭也同意她的決定,幾人隻好牽着騾重新找地方。
既要離那孫二家的包子攤兒夠遠,又要位置夠顯眼,實在有些不容易。
“大妹子,嘿,真是你!”
姚英回頭,撞見一張有幾分熟悉的和善面孔,有些喜出望外道:“顧二嫂!前兩日不見你,我還以為你如今不來碼頭上賣蒸餅了。”
顧二嫂朝她無奈一笑:“前兩日家裡的孩子染了風寒,在家歇了兩日。”
又見她姊妹幾個趕着騾又帶着個孩子,疑惑道:“你這是……”
姚英跟她說起自己如今也在碼頭上賣燒餅,就是前兩日擺攤兒的地方被人占了,得重找一處。
顧二嫂見她拖家帶口也不容易,就問她願不願意跟自己一處。
兩人賣的東西有些類似,姚英有些擔心自己的小攤兒會影響她做生意。
顧二嫂卻笑道:“大家在一條碼頭上讨生活,各憑本事賺錢,搶得走是你的本事。我又豈是那等小肚雞腸之人?”
姚英聽罷對顧二嫂為人越發敬佩。
到了地方才知,她和幾個同鄉将攤子支在一處。
這樣一來,尋常人也不敢搶他們的位置,遇上事也好相互照應。
顧二嫂帶着姚英過去跟衆人招呼一聲。
“這是我家大妹子,往後大家夥兒就在一處出攤兒,諸位多擔待!”
幾位同鄉聞言也是二話不說騰出地方,幫忙從騾車上搬東西。
有道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此番姚英因禍得福遇上一群熱心腸的人,心中對他們愈發感激。
第一爐燒餅做出來,姑嫂三人給顧二嫂那幾個幫忙的同鄉送過去。
幾人也不忸怩,一手燒餅,一手湯碗,往地上一蹲,呼哧呼哧大快朵頤起來。
剛出爐的燒餅,咬一口脆得掉渣,再配上一碗香氣四溢的大骨湯,既滿足了口腹之欲又叫人渾身上下都跟着暖和起來。
路過的人見他們吃得這樣香都忍不住直咽口水。
姚英則會大大方方招呼人先嘗後買。
換了個地方,招來了些新面孔,生意依舊不賴。
大家夥在一處也不忘相互拉扯買賣。
到了晌午依舊有前兩日買過燒餅的老主顧尋上門。
姚英雖挪了地方,他們聞着熟悉的味道就找來了。
認的不僅是她家做燒餅的手藝更是姚英、蔣蘭這兩個人。
“那賣包子的婆娘也忒不厚道,怎麼将你們趕到這犄角旮旯裡來了?”
其中一個老主顧咬了一口燒餅,配着一口大骨湯咽下去,粗着嗓門替他們打抱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