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的第三天,清晨的陽光宛如金色的絲線,透過窗戶的縫隙,輕柔且細膩地灑落在劉曉悅家的書房裡。那光斑如同靈動的精靈,在書房的地面和書桌上跳躍。劉曉悅悠悠轉醒,慵懶地伸了個懶腰,惺忪的睡眼在觸及窗外湛藍天空的瞬間,頓時煥發出光彩。想到今天又能全身心地沉浸在書法的世界中,她的心情如同春日裡綻放的花朵,格外舒暢。
簡單洗漱過後,劉曉悅精心挑選了一件寬松的棉質長衫穿上。這件長衫有着淡雅的色調,上面若有若無地印着幾縷墨竹,與書房的氛圍相得益彰。她踱步走進書房,書房不大,卻像是一個被時光遺忘的角落,彌漫着濃厚的文化氣息。一面牆上滿滿當當地挂滿了她平日裡臨摹的書法作品,行書如行雲流水,筆畫之間盡顯靈動與飄逸;楷書則端莊大氣,每一筆每一劃都透露着嚴謹與規範。書桌上,筆墨紙硯整齊排列,仿佛是等待将軍檢閱的士兵。這些文房四寶,每一樣都被她精心呵護,硯台上沒有一絲灰塵,毛筆的毛整齊而順滑,宣紙散發着淡淡的紙香。
劉曉悅走到書桌前,像是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她先用一塊柔軟的布輕輕拂去硯台上本就不多的灰塵,動作輕柔而虔誠。随後,她小心翼翼地将宣紙平整地鋪在桌上,手指輕輕撫平宣紙的褶皺,感受着宣紙細膩的紋理。這紋理仿佛是歲月留下的痕迹,又像是在訴說着即将被賦予的獨特使命。
她緩緩打開墨汁瓶,刹那間,一股濃郁而醇厚的墨香瞬間彌漫開來,充斥着書房的每一個角落。劉曉悅深吸一口氣,讓這墨香沁入心肺,仿佛在與古老的文化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她拿起毛筆,那毛筆在她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她将筆尖輕輕探入硯台,緩緩轉動,感受着毛筆一點點吸飽墨汁,變得飽滿而厚重。此時,她微微閉上眼睛,腦海中清晰地浮現出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字體結構和筆畫形态。這部經典楷書作品,她不知臨摹了多少遍,但每一次都希望能在筆畫的細節處理上有新的感悟,仿佛在探索一座無盡的寶藏。
劉曉悅懸起手腕,氣息沉穩。筆尖輕輕落在宣紙上,第一筆“點”沉穩落下,墨汁在紙上緩緩暈開,恰似在平靜的湖面投入一顆石子,泛起層層微妙的漣漪。她的眼神專注而堅定,緊緊盯着筆尖,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她與這張宣紙。随着筆畫的延伸,她的手臂自然而流暢地移動,每一個動作都協調得恰到好處。起筆、行筆、收筆,每一個環節她都一絲不苟。寫到橫畫時,她刻意放慢速度,全神貫注地感受着毛筆與宣紙之間那微妙的摩擦力,力求線條的挺拔與穩健,仿佛在踐行着那句“橫畫要如千裡陣雲,隐隐然其實有形”的書法口訣,努力将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
時間在墨香的萦繞中悄然流逝,不知不覺,一幅作品已完成大半。劉曉悅停下手中的筆,輕輕放下毛筆,後退幾步,仔細端詳着已寫好的部分。她微微皺眉,眼神中透露出對完美的執着追求。她發現其中一個“之”字的捺畫略顯生硬,不夠舒展,仿佛一隻尚未完全展開翅膀的鳥兒。“這裡的筆法還是不夠熟練,轉折處的力度把握得不夠精準。”她輕聲自語道,聲音中帶着一絲遺憾,但更多的是對進步的渴望。于是,她毫不猶豫地拿起另一張宣紙,重新書寫這個字。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嘗試着調整用筆的力度和角度。她的眼神專注而堅定,仿佛要與這個小小的筆畫較上勁。漸漸地,這個“之”字開始有了變化,捺畫如一波三折的江水,流暢自然,韻味十足,仿佛被賦予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