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人趁着日落之前回了如意館,梁照兒便立刻着手處理起到手的藕帶。
泡藕帶易做,且僅需放上大半天便能食用。
燕環和穗穗幫着将藕帶洗淨,梁照兒将藕帶切成小拇指長的小段,再将其放入加了少量鹽的水中浸泡,防止氧化變黑。架鍋燒水,加入一勺鹽、兩三滴油,水開後倒入藕帶,略煮兩分鐘便移入涼水中冷卻。
做泡菜最重要的便是料汁,泡菜好不好吃全仰賴于此。
因着辣椒尚未傳入,梁照兒隻好用茱萸和胡椒代替,加上生姜、蒜瓣、小米辣、糖、鹽和醋調配成料汁倒入煮過的藕帶中,再加水沒過食材。
梁照兒将預備好的泡藕帶倒入被沸水煮過的陶罐中,用黃泥封好後放進水裡鎮着。
她又如法炮制了菘菜、蘿蔔、芥菜和春筍等,一時間井裡起起伏伏地卧着好幾隻陶罐,每隻陶罐肚子都大大的,瞧着分外可愛。
李瘸子很贊成此舉,“如今天熱了,桌上再擺那些大魚大肉倒沒人樂意吃。”
梁照兒亦點頭道:“泡菜爽口解膩,隻是不知他們會否喜歡這新汁子的味道。”
本朝常吃的泡菜與後世口味倒有些不同,料汁多以馬芹、茴香、雜酒、醋水等調配,帶着一股濃厚的香料味。除了鹵味,梁照兒并不便好食材中加過多香料掩蓋食物本味,故而将馬芹和茴香去掉了。
足足将泡菜放了一天後,剛一打烊,衆人皆迫不及待地将陶罐都撈了上來解封試吃。
藕帶經過泡制發酵,散出一股清爽宜人的酸氣,勾的人食欲大動。用筷子夾起一塊藕帶,藕帶表面微軟,内裡質地脆嫩,咬起來“嘎吱”作響,口感十分美妙。藕帶本身沒什麼特殊的風味,多虧了調制的汁料,增添了不少豐富的層次。
衆人吃了一塊接一塊,半晌都停不下來。齒尖微動便能獲得如此滿足感,簡直叫人欲罷不能。
李瘸子稱贊說:“從前也沒吃過這樣的做法,味道卻很清爽。”
他又提出要用泡藕帶和其他肉類例如牛肉、雞肉等一同炒着吃,嫩滑的肉與脆爽的藕帶再合适不過了。
梁照兒内心忍不住感歎:李瘸子不愧為名廚,舉一反三的能力真不是蓋的。自己若非占着後世許多新巧,在他面前可真不夠看的。
眼見小範圍的試吃會還算成功,梁照兒便又做了幾大壇預備在如意館裡上新。
泡菜常被本朝人民用來配各類主食,例如炊餅、湯餅之流。不少食客眼見如意館新上了好幾種泡菜,便紛紛點了來試試。
望着晶瑩剔透的泡菜,一食客立刻搛了一筷子塞進嘴裡,卻發現這泡菜的味道與他平常所吃的不同。
泡菜并沒有想象中的大受歡迎,口碑反倒有些兩極分化。大家對于泡藕帶的接受度還算不錯,其銷量略微領先其餘幾個,不過也是矮子裡頭拔高個。
梁照兒隻好自認倒黴。
做生意還是不能太過唯心,自己喜歡吃的并不一定符合大衆品味和顧客期望,下次出新品之前還得做好市場調查,隻可惜浪費了這些菜。
玉梳安慰說:“即便是人,也總有人喜歡總有人厭的,何況是吃食,他們不肯吃,咱們留着自己吃囖!”
梁照兒捏了捏玉梳的手,示意她自己沒事。
正當梁照兒準備将新挂上的各色泡菜的木牌取下來時,隻見一位小沙彌從外頭走了進來。
他今日奉師叔之名下山采買些藥品,回寺裡之前一時間被揚州城的繁華迷住了眼,沿街問了幾個百姓如今城中有沒有什麼新鮮吃食花樣才被推薦來了這裡。
本朝經濟繁榮,寺廟和尚也會做些買賣補貼寺裡。汴京城相國寺的和尚們常作些手鍊、佛珠之類的東西售賣,甚至還開設了飯堂,名叫“燒朱院”,不少官員都會差家仆去買回來吃。
在這種情況下偶遇和尚來打牙祭也不算什麼罕事。
那小沙彌問:“善女怎的将這牌子取下來了?”
梁照兒抱歉道:“賣得不好便取下來了,往後興許不再做了。”
小沙彌驚訝道:“不知可還有餘下的?出家人出門在外想用些素食。”
“自是有的,上師且等一會,奴去端來。”梁照兒沖他微微欠了欠身,轉身去後頭端菜。
穗穗引着那沙彌進來坐下,替他斟茶看座。和尚雙手合十,點頭道謝後環顧起四周來。
這小館古樸典雅,環境還算不錯。
見泡菜端了上來,小沙彌又要了一碗米飯,便就着泡菜開動了起來。
他吃相極佳,慢條斯理的品着,絲毫不見狼吞虎咽之狀,用完後雙手捧起茶杯小啜了幾口茶,發出一聲謂歎,“清淡有味,善女好手藝。”
寺廟中飲食清淡,這泡菜歪打正着地很符合小沙彌的口味。
他又問:“不知娘子可否将這方子賣與小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