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位,确實不會出現妖魔,但是天災并不會消失,仍會不規律的出現。而每一次天災的出現,都會讓成千上萬的人失去田地、房屋甚至是性命,活下來的人會成為一無所有的流民,隻能背井離鄉去尋找未來的活路。”
“一旦王失道,妖魔橫生,天災不斷,所有的繁榮都會在幾息間化為烏有。”
“更何況還會有别國難民的問題。”
“國家之間不允許通過戰争擴大國土,不允許插手他國政務,否則就會觸犯觌面之罪,王會暴斃,國名和國氏會被天帝更改,告誡後人不能越界。但是這隻是針對王,十二國的國民是可以互相流動的。”
“就以雁國為例,在陽子接手景國前,景國的難民一直在向雁國流動,畢竟巧國不比雁國繁榮,人們都覺得來雁國活下去的概率會更大些。不接收難民是不可能的,會産生暴動;允許難民入境就要處理好這些人的後續生存,不然還是會出現問題。好不容易景國安定下來了,劉王又失道了,啊,我還忘記戴國了……”
難民們怎麼養活自己呢?他們的戶籍沒有遷移,不能分得土地。當然,這些富饒的國家也沒有那麼多閑置的土地可以分給他們。如果有一門手藝,還可以憑借本事去尋得糊口的工作。
對于沒有土地也沒有一技之長的難民們來說,将自己作為商品出賣是最快保證自己不被餓死的方法。總有大門大戶的人家需要奴仆。
所以,人口買賣是不可能被禁止的。
按照十二國的設定,隻要不失道,王和麒麟可以長久的支撐着國家。雖然這種長久并沒有幾位王能夠真的實現,但國家的發展仍被限制在典型的封建社會階段。
百姓多是處于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狀态,商業有一定規模的發展但未能突破到資本大規模累積,反推生産力和生産方式發生變革。
這種限制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人可以通過授予仙籍而不老不死,讓那些出衆的、傑出的政治家、資本家、科學家活上幾百上千年的話,說不定他們能颠覆這個世界的本質。
所以,思想、科技被限制。
哪怕接受過現代化教育的陽子登位為景王,最出格的應該就是廢除伏禮和聯合幾國麒麟的力量救出泰麒,還未能如延王所說“更改這個國家本身”。
延王的這些話,南星都能理解。國與國相鄰,彼此之間的關系既密切又獨立。不同國家的王和麒麟之間并沒有交集,除去登基大典的來賀,基本上也沒有什麼機會想見了。
但是國家之間的民衆流動是很常見的。難民、災民,不管是哪個年代,都是不罕見的。
雖然通過書籍有所了解,但她還是低估了“王”這一存在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
曆史上的那些朝代,統治者一個人并不足以完全動搖王朝的統治,君主數十年不早朝但國家機器仍能維持運轉的例子不是沒有。成熟的官員體制是可靠的保證。
“民可載舟,亦能覆舟”在這個世界成為完完全全的笑話。
再多的努力都比不上王座上那個人的存在本身。明明有着非常成熟的官員體制,但能夠發揮的作用又極其局限。
基于此種制度,民衆發自内心的祈禱麒麟能夠早日選出王,壓制妖魔,恢複生産;與此同時,不能維持長久的王和不能選出明君的麒麟又會讓他們不自覺的怨恨。
芳國的民衆可憐嗎?
他們是可憐的,勤勤懇懇的勞作生産不是生存的保障。
芳國的民衆可恨嗎?
答案是肯定的。生存的壓力逼的他們痛下殺手,暴動直指王和麒麟,未能履職盡責的那些人和助纣為虐的大部分人卻都躲過一劫,得以存活。
人都應當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前代峯麟用生命償還了民衆的失望,前代烈王用死亡結束了自己的酷政。剩下的這些人,也得付出一些代價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