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真厲害!"她由衷地贊歎道。
小女孩的臉頓時紅得像熟透的蘋果,但眼睛卻亮晶晶的:"是阿婆教我的。她說...說我現在是家裡的小幫手了。"
正午時分,阿婆帶着婦女們送來了豐盛的午餐:大盆的炖菜、剛出鍋的肉包子、清涼的綠豆湯,還有特意為周明準備的幾樣精緻小菜。
衆人圍坐在麥垛旁吃飯,有說有笑。周明捧着粗瓷碗,驚訝地發現這鄉野飯菜竟比府城的酒樓還香。
"姜姑娘,"他忍不住問道,"這包子裡的肉餡為何如此鮮嫩?我嘗着似乎有些...不一樣?"
姜小滿神秘地笑笑:"加了一點豆渣。"見對方不解,她解釋道,"豆渣吸油,能讓肉餡更松軟多汁。"
"妙啊!"周明拍案叫絕,"這法子簡單實用,怎麼沒人想到呢?"
鐵匠哈哈大笑:"咱們小滿丫頭的點子多着呢!等着瞧吧,打麥的時候還有驚喜。"
打麥場選在村東頭一片平整的硬地上。往年這時候,家家戶戶都要排隊使用這個公共場地,往往要忙活大半個月才能打完所有麥子。但今年不同——姜小滿設計了一個簡易的脫粒裝置,效率提高了三倍不止。
"這叫'打麥機'。"她向圍觀的村民解釋着原理,"利用腳踏闆帶動木槌旋轉,省力又快捷。"
這個裝置是她在鐵匠的幫助下完成的。雖然簡陋,但已經具備了現代脫粒機的基本原理。周明看得兩眼放光,連連贊歎:"巧奪天工!這要是推廣開來......"
"沒什麼稀奇的。"姜小滿大方地說,"大家都可以用,我還畫了圖紙,誰想學我教他。"
這番話引起一陣歡呼。在古代,這種"獨門手藝"都是傳子不傳女的寶貝,哪有人會随便外傳?
打麥工作熱火朝天地進行着。男人們負責操作打麥機,婦女們用木鍁揚場,孩子們則追逐着偶爾溜進場地的麻雀,歡聲笑語不斷。
姜小滿注意到,周明并沒有像其他城裡人那樣袖手旁觀,而是卷起袖子跟着鐵匠學起了揚場。雖然動作笨拙,但态度誠懇,很快就赢得了一衆村民的好感。
傍晚時分,第一天的收獲已經堆成了小山。金燦燦的麥粒在夕陽下閃爍着誘人的光澤,空氣中彌漫着新麥特有的清香。
"估摸着能打二十石。"老村長撚着胡須估算道,"比往年最好的收成還多三成。"
這個數字讓所有人都喜出望外。姜小滿心裡算了筆賬:按周明承諾的高價,這筆收入足夠支付工坊半年的開支了。
正當大家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小草突然拉着姜小滿的衣角,小臉煞白:"小滿姐姐...阿婆...阿婆暈倒了!"
姜小滿發瘋似的沖進人群,隻見阿婆躺在一堆麥稭上,臉色蒼白如紙,周圍的婦女正手忙腳亂地給她扇風喂水。
"阿婆!"她跪倒在老人身邊,顫抖着握住那雙布滿老繭的手,"您怎麼了?别吓我......"
"沒...沒事..."阿婆虛弱地睜開眼,"就是...有點頭暈..."
村裡的老郎中很快被請來了。把脈後,他松了口氣:"無大礙,勞累過度加上暑氣攻心。老人家年紀大了,不該這麼拼命幹活。"
這句話像一盆冷水澆在姜小滿頭上。是啊,阿婆已經六十多歲了,這段時間卻一直跟着她起早貪黑,從沒喊過一聲累。
"都是我不好..."回程的牛車上,她緊緊握着阿婆的手,聲音哽咽,"光顧着忙活,都沒注意到您......"
阿婆費力地擡起手,輕輕擦去她臉上的淚水:"傻丫頭...阿婆高興還來不及呢...看着你把日子過得這麼紅火..."
回到家,姜小滿執意讓阿婆卧床休息,自己下廚熬了一鍋清淡的小米粥。小草懂事地坐在床邊,用濕毛巾給阿婆擦臉。
"咱們家小草...真是個好孩子..."阿婆虛弱地笑着,突然從枕下摸出個紅布包,"來...阿婆早就準備好了..."
布包裡是一對小巧的銀镯子,雖然做工簡單,但打磨得十分光亮。阿婆顫抖着手給小草戴上:"咱們家的姑娘...得有件像樣的首飾..."
小女孩再也忍不住,撲在阿婆懷裡嚎啕大哭。姜小滿站在門口,淚水模糊了視線。這一刻她突然明白,阿婆早就把小草當成了親孫女,而這個家,也早已成為了她們三人共同的港灣。
夜深人靜時,姜小滿獨自坐在院子裡,望着滿天星鬥發呆。橘貓悄無聲息地跳上她的膝蓋,溫暖的小身體輕輕蹭着她。
【叮!檢測到宿主情緒波動,觸發"親情守護"特别任務:為阿婆研制養生食譜,獎勵50點田園值。】
系統的提示音讓姜小滿回過神來。她輕輕撫摸着橘貓柔軟的毛發,心中已經有了打算——明天就去請教老郎中,學習些藥膳的做法。阿婆勞累了一輩子,是時候享享清福了。
麥收還要繼續,工坊的生意也不能停,但她會重新安排人手,絕不能再讓阿婆受累。還有小草,也該正式送她去學堂了......
夜風拂過院中新曬的麥子,帶來陣陣清香。姜小滿深吸一口氣,感受着這份來之不易的安甯。雖然離"天下第一美食莊園"的目标還很遠,但有家人在身邊,有鄉親們支持,再遠的路,她也有信心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