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會上,曹也先是指出,雲州那邊流傳的謠言。
提議讓八弟母子遷宮别居。
思後,拒絕了他的建議,還是把人放在眼皮子底下,更安心些,方便随時掌握那邊動靜。
曹也沒有異議,又說起重開正科一事。
話一落,場上一半人都不淡定,直接左右小聲交頭接耳起來。
片晌後,高事逵陰着臉出列反對。
“陛下,那些凡夫俗子隻會在土裡刨食,哪裡能懂讀書之道。
讓他們寫字做文,怕是連大字都不識一個,上京科考隻會讓人笑掉大牙!
那些小地方來的,大多行為粗鄙不堪。
言語粗魯,态度蠻橫,做事又莽撞,讓他們做官,這不是有損我朝威嚴嗎!”
淡然一笑。
“太尉大人何必如此激動,讀書跟種地一樣,也不是生來誰都會。
文帝時期就已開過先例。
後面先帝以國庫不充為由,暫停此大規模考制。
現在國庫已然能支撐科考。
為何不能再次向全國招考,選拔人才,知人善用。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位就一定能肯定。
他們會的,你們就一定會!
相反大人們會的,他們也一定不會!
正是因為太尉剛剛,對地方人士的形容。
明确指出,禮儀文化之間巨大差異。
就更應該,要全國開啟科考,彼此促進交流,這樣文化才能相互傳播。
而後達到源遠長流,造福子孫後代,标杆立意的景像。
況且這世上,又有幾人是完美,就連朕都不敢自誇。
自身修為程度,已經達到了,止于至善意境。”
太常卿面帶不屑。
“種地誰不會,都來讀書了,那誰去種地!”
大司農看向他,嘲諷地梗起脖子。
“種地沒有太常卿說得那麼簡單。
農民下地,也是要随時注意天色,研究土壤。
從除草開墾,種子嚴選,以及播種方法,到哪個季節,種植何物最合适。
發芽後要施肥,捉蟲,時不時要根據天氣灌溉,或是維護。
農作物長到一定程度,還要控制其生長,這樁樁件件,她們早起晚睡,無時無刻要上心注意。
反之若不維護,輕者種植失敗可惜糧食,重者顆粒無收,民怨沸騰。
沒有經驗不會精研者,估計到了田裡,也隻能是望天長歎!”
又拱手而來。
“臣認為,這一項繁雜且冗長的工序。
他不亞于,臣等現在站在這裡,上下兩片嘴,一張一合來得簡單。”
曹也點頭認同看去。
“大司農此話有道理,至于太常卿擔心無人種地,也大可不必憂慮。
能考上,那證明他對國家用處,也不止種地這一點。
樹有高低之分,同樣,人的學識與才華,亦有良莠不齊。
落榜的返回老家重新扶犁,還怕地荒蕪長草。”
大鴻胪不解,望向衆人雙手一攤。
“可這突然說開科就開科,那總得有個理由吧!
不可能就為了讓他們,能讀書寫字,進京科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