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質自述頁面增加“體質對話框”,用戶不僅可以描述身體感受,還可以留言對體質的個人理解,甚至是自己的身體故事。
“我們不隻是記錄身體,更是幫助每個人和自己的身體對話。”顧然總結。
系統升級上線後,後台湧入了大量真實的身體故事,這些故事比數據更有溫度,也比數據更複雜。
一位年輕媽媽記錄:“生完孩子以後,總覺得身體是别人的,直到開始記錄體質,才慢慢覺得身體回來了。”
一位40多歲的企業高管留言:“一直以為自己是身體很好的人,記錄了半年,才發現身體已經亮了那麼多紅燈。”
一位退休教師寫道:“年輕時覺得中醫是迷信,現在老了,才知道身體比理論誠實。”
蘇靜看着這些留言,眼眶微微泛紅。
“其實我們做的,不是教他們認識體質,”蘇靜輕聲道,“是幫他們找回對身體的信任感。”
顧然看着屏幕,忽然說:“這才是醫學和文化真正的連接點。”
深夜,顧然打開自己的體質檔案,認真補充了一條自述:
“最近睡眠質量略有下降,情緒波動不大,但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開始有了一種新的責任感。身體偶感疲勞,但整體狀态平穩。”
蘇靜看到這條更新,笑着回了一條信息:
“你還欠我一份體質調理方案。”
顧然回:“你已經是我的體質調理方案了。”
蘇靜盯着手機屏幕,耳根微紅,卻沒有再回。
窗外夜色漸深,HIT-D系統的屏幕上,無數身體故事與體質曲線交錯而過,它們彙聚成一條看不見的河流,流向未來。
而顧然和蘇靜,站在這條河流的源頭,繼續書寫屬于他們的醫學與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