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得好不如嫁得好,你父母是做什麼的?我給你介紹個40歲的通州區的處長吧,不過是二婚,家裡三套房,北京戶口。”
“我現在沒心思想這些,馬上就要有個大項目,由我來主導負責,即使認識加上微信,也沒時間約會深入了解,腦子顧不過來,走不下去的。”多多一聽相親,可能是獨慣了有了單身病,心理莫名抵觸排斥逃避。說着話拿起空碗就到廚房,洗碗放回櫃子,回卧室了。
轉天上班午飯後休息,可能是昨晚飯與魏老聊了會天算是熟識了些,多多點開魏老的微信朋友圈,觀察關注看看他以前的生活狀态和思維圈層。這一仔細看,才發現,魏老是個狂躁型話痨,他一天能在朋友圈轉發20-30幾條帖子新聞,毫無聚焦焦點,有奇葩新聞、國際時事、金融經濟、房價股市、相親婚戀、做菜裝修、民生市容、科技創新、政治腐敗、健康保健、音樂美術、犯罪詐騙......等等等等,閱讀魏老的朋友圈簡直就像在閱讀時事版的百科全書。而微信頭像還是魏老頭發黑黑40多歲的時候,穿着一身領帶西裝,胸前挂着嘉賓牌,溫暖微笑、一表人才、得意洋洋的站在香港商學院牌子前的一張半身照片。
最有趣的是,魏老隔半個月會到一家精緻的高級餐廳吃飯,而這個餐廳人均消費得有千元,他會像年輕女孩子的習慣一樣,拍張飯菜碟碟碗碗的全景照片,還PS一下美食圖片,每次隻發一張圖,隻配一句話“今晚就這啦”。說他是在炫富吧,可他并不是總在吃高級餐廳,而是嘗鮮般的換家館子體驗;點了這麼多菜,說他可能是被請客吃飯吧,可看配話又好像是自己在哄着自己玩。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生活很有品質很幸福,其實真實情況是正在鬧離婚都無家可歸、沒人要的糟老頭一個了。
閱讀了魏老的朋友圈,多多才意識到,自己的學識是有多麼的單一淺薄,上學時學的是法律,後來幹過一陣律所助理,看醫美行業賺錢多,才轉型步入醫美領域來了現在這家公司,即便加上這些年因工作全國飛來飛去、節假日出國旅行、參加少數民族活動,知識量也就是魏老的十分之一,住在北京這些年,連魏老吃的那些館子菜肴,有些多多都沒見過。魏老的出現給多多帶來了一片極端廣闊的天地視野。
多多心理産生了一絲欽佩崇拜:“不愧是副局級哈,國家幹部,學識淵博啊。”
等忙完一天,開車回家,等紅燈的突然瞬間,多多想到:“哦,我明白了,他不停的轉發這些信息,朋友圈裡認識人一定很多,所以看的人也很多,他轉發的内容沒有任何濫象,而是一種訊息知識的傳達,沒想到啊,這個魏老看着事兒逼事兒逼的,居然像個發光的小太陽。那他昨晚等我吃飯,是因為早晨豆漿灑我一身,算是帶着歉意的跟我套近乎嗎?”
紅燈亮了,公司電話也打來了,打斷了多多的思緒,接電話又協調處理這次項目方案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