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林子夏躺在陽光下,貓躺在旁邊,廣播裡的讀書節目正在推薦一篇小說,叫《封神榜裡的哪吒》,林子夏聽完立馬找來電子書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
讀書對于林子夏而言并非消遣,而是解惑。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教會了她如何“做人”,但當她想不明白“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得到的回應是:“你想太多了。”
每當遇到困惑,她能想到的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自己找書讀,找好書讀,找經典的書讀。同時,深度閱讀帶來的是深度思考,因此,林子夏發現自己在一次又一次與偉大思想的相遇中總能獲得啟發。
對于林子夏而言,賦閑在家的時間裡,讀書是韬光養晦的最佳方案。
“我終于用血償還了我短短人間一切所有虧欠的。我得到最終的自由,我可以俯臨人世。沒有時間、空間的世界于是變成平面的圖畫,無一處不和諧。我應該快樂。可是師父,就如你聽見的,我還是在哭,忍不住的眼淚使我還想加入到世間的不完美裡去,而且,在眼淚裡,我看見波光粼粼的河,就像是在那個五月的下午…… ”
林子夏讀到這一段時,忽然鼻子一酸,豆大的眼淚止不住地流,哭得稀裡嘩啦。這時,身旁原本呼呼大睡的貓咪忽然醒了,用毛茸茸的頭蹭了蹭林子夏的臉,像是在安慰她。
林子夏一邊欣慰地摸了摸貓咪的頭,回想剛才自己為什麼會哭得稀裡嘩啦。原來是自己長久以來的孤獨感終于從哪吒的哭聲中得到了回應,所有的委屈終于在那一刻得到釋放。然而,一個人的孤寂,隻能自己承擔。
回想自己從小就和别人不一樣、不被理解,就連媽媽都笑罵她是“奇葩”,久而久之,習慣性地與人群保持距離。在旁人看來是一種高冷,但實際上這種疏離感不過是一種無力的自我保護,本質上是害怕聽到不認可的聲音。
幸運的是,父母的愛讓林子夏可以“任性”到現在,這一點自己也在長時間和貓咪的相處過程中有所體會,即無條件的愛。雖然父母并不總是贊同林子夏的“選擇”,好在他們雖然不贊同,但也不會真的反對幹涉她的“選擇”,甚至在看不下去的時候也會默默“支持”。不過,林子夏從小就清楚父母并沒有什麼豐厚的家底,隻是因為勤勞、節儉,保證了一家老小衣食無憂。更清楚自己隻是暫時地将父母的支持當作一份“禮物。雖然朋友們也總是毫不掩飾地表示羨慕林子夏的“純粹”,但對林子夏而言,路是自己選的,爬也要爬下去。
叮咚,手機郵箱顯示收到一封新郵件。
林子夏看了一眼标題,趕忙放下手中的筆,立即點開。因為這不是一封普通的郵件,而是一封“信”!這是她跟“小朋友”們的約定,分享關于自己的體會。每一封信都是随機事件,因此,每一封信都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讀完信,林子夏也會認真寫回信,作為“禮物”回贈。這樣的信件往來已經保持了兩年,在這個過程中,明顯可以看到“小朋友”們的變化和成長。之所以說是“小朋友”,不過是林子夏對于比自己年紀小很多的朋友的一個“昵稱”,是她要“守望”的那類人。
林子夏喜歡文字,喜歡用文字的方式交流!在信息越來越即時,越來越碎片的年代,信件有着特别的溫度,有一些些的儀式感,又能完整地表達。
因此,偶爾換回這種“寫信”的形式也是不錯的選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方式有很多種,但對于林子夏來說,“信”始終是不一樣的存在,尤其對于收信的一方而言,那是一種難以言表的“快樂”,這種快樂在往後每一次重讀時都會再現,同時,寫信人的“情感”也會再次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