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夏此行,隻是見見朋友,看看展。甚至要避着很多人,不讓他們知道。因為真正想見的人不多。大部分時候,她獨自一人去看展。
風大,吹得一絲雲也無,隻是藍藍的天,看上去很高。金黃的銀杏葉被大風吹得滿地。
林子夏在擁擠的展廳裡随人流挪動,不遠處有人激情地講解着一件又一件的文物。然而,對于林子夏而言,她隻是想看看這些年代久遠的物件,去體會那個年代的氣息。而對于那些激情澎湃的“知識點”卻并無多大興趣。看展對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訴求,但大多數人會帶着“目标”去,總得帶點“知識“走。林子夏并不在意那些”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或許對了解文物有用,但會妨礙她的直覺感受。于是,如果在條件有限的情況下,隻能二選一的話,林子夏甯願舍掉“知識”的部分,而以自己的“感受”優先。
碰到喜歡的物件,她會停留很久。比如,有一尊唐代的阿難立像,一手輕輕提着衣擺,其質地是石頭。林子夏圍着這尊立像左三圈右三圈地轉了好幾圈,最後幹脆就坐在立像前,仰頭靜靜地觀賞,看那立像衣褶,好像一陣風剛吹過,輕盈柔軟地像水波流動。
在一處拐角,擺放着各種唐代樂器,卻無人問津,與人頭攢動的主展廳相比,實在冷清。對于林子夏而言,卻是天大的好事。因為,她在這個角落看到了心心念念的唐代著名雷公琴——九霄環佩。記得之前有一個專門的古琴特展,作為鎮館之寶的九霄環佩可是讓多少人擠破了頭,如今,林子夏卻在這冷清的角落與它不期而遇。此時的鎮館之寶隻是不起眼地平放在拐角的展位上。林子夏的心一下子被震動了,此時無聲勝有聲。對于一個愛琴的人,如果有機會撫一曲,那将是無比的快樂。但,此刻的林子夏也是無比快樂的,她靜靜地隔着玻璃依舊能感受到心與琴相應。
古代文人愛琴,總能在詩句中找到痕迹。無論是像王維“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或是陶淵明“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音。”又或是李白“蜀僧抱綠绮,西下峨眉山。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有琴相伴,好像是一種莫大的享受,不僅獨自一人面對清風明月的時候,可以彈琴,三兩好友心之所至,依然可以彈琴。隻要有琴,便有了知音。嵇康更是誇張,直接寫了篇《琴賦》表達對琴的喜愛,其中“導養神氣,宣和情志”八個字大概是對于愛琴之人最大的愉悅。人,最難的是與自己相處,而當有琴在畔,一個人的獨處時光瞬間變得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