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上你看书网

繁體版 簡體版
恋上你看书网 > 覺醒的她 >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第14章 木上有水(上)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沒想到晚上九點睡覺,早上四點半起床毫無壓力。

恰逢大暑時節,小泉圃主人特意準備了大暑特色早餐,并提醒客人出門記得帶傘,說是每年大暑都有雷陣雨。吃過早飯,飛飛跟着王大仙開啟新一天的旅程。至于具體行程,王大仙則隻字未提。飛飛心想,如果提前告訴自己,到時候心中不免有所預期,一旦預期與現實不符,豈不失望。索性,保留神秘感,屆時說不定會有意外驚喜。

晨光熹微,照現在的天氣看,沒有下雨的可能性。但是既然小泉圃的主人特意囑咐,帶傘還是有必要的。就算不下雨,遮陽也沒問題。兩人吃過早餐,出了小泉圃,王大仙照舊領着飛飛走昨天的小路上山。和昨天不同的是,今天這條小路上并非隻有她二人。

隻見不遠處有一行人,五人一組,總共三組,正在向山頂移動。初看以為是寺裡的僧人,再看隊伍裡還有部分女性,不論男女均身着原色長褲短衫,上山的速度快而有節奏。飛飛好奇地問王大仙,他們在做什麼?

王大仙輕描淡寫地回說:練功。

飛飛瞪大雙眼,問練什麼功?

王大仙隻說先上山。

好像這種對話已經成了兩人之間交流的規矩,王大仙不說自有她的道理,飛飛也不會繼續死纏爛打,等時機成熟,心中的疑問自然會找到答案。老話說“知止”“知進退”“守分寸”在平常日用中若能踐行,人與人之間的這個度如果能把握好,世上大概就不會有那麼多煩人的人了。

這邊二人按着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上山,那邊一行人也按着自己的步伐和節奏上山。隻不過,對方的速度是自己的兩倍,沒一會兒功夫隐身山林之中不見了。二人到達山頂之後,照舊歇了歇腳,喝水吃幹糧,然後沿着小路徑直向清泉寺走去。

原來今天的分會場之一便是在這清泉寺中,另外還有兩個分會場則在其他兩個地方同時進行。也就是說,每個人一次隻能選擇一個分會場參與,每半天一個主題。飛飛心想,又是一次隻能選擇一個,剩下到官網的“番外篇”查看,但遺憾的是不能親身參與,畢竟面對面的氣場是不一樣的。

二人進到禅堂,隻見剛才在路上遇到的那一行人也同樣在這禅堂之中,他們閉目靜坐,并不為其他人事幹擾。後面進禅堂的人在現場工作人員的引導下,也各自找蒲團坐下,學着他們的樣子,閉目靜坐。

如果說,上山的“動”是把心思專注在腳上,那麼靜坐的“靜”則是把心神聚攏回内心,同樣也是在訓練注意力回收到當下。通過對注意力回收的訓練,目的是喚醒最本能的覺知力,從而體察感悟到周遭最細微的變化,這就是練功,而所謂的修行,也不過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把注意力回收到當下。

靜坐的時候好像總是會失去對時間的感知,也不知過了多久,一陣清遠的鐘聲響起,衆人緩緩睜開雙眼,把目光聚集到講台。這時,一位舞者上台,赤腳光頭,短衫長褲,目光笃定,身體随着鼓點的節奏舞動,看着是在舞蹈,卻像是在練拳,又好像是在書寫,但最吸引人的始終是他堅定、深邃的雙眸,神情莊嚴,不着一絲雜質,頗有禅意。但他不是僧人,而是舞者。眼前的這位舞者讓飛飛想到一個詞——“由藝入道”,或許就是這樣的吧?

突然鼓聲稍頓,舞者從台上下來,示意衆人跟在他身後,一起出了禅堂。此時,禅堂外架起十多個大鼓,鼓手在側,舉着鼓棒,見衆人出來,齊聲擊鼓,氣勢震天。眼前的場景相較開幕式上的鼓陣有過之而無不及。随着鼓聲,舞者示意衆人模仿他的動作——張開雙臂旋轉。不到一分鐘,飛飛就已經轉暈了。其他人有的暈到地上休息一會又接着轉,舞者則一直旋轉到鼓聲停止。那種天旋地轉的感覺,和平時犯頸椎病差不多,爬都爬不起來。

到目前為止,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舞者身上,而實際上一直陪伴大家的還有鼓聲,但沒有人會特意關注鼓聲。人往往容易被眼前的事物吸引注意力,從而忽略了聽到的聲音和内心的感受。接下來,所有參與者都要動手擊鼓,通過親身擊鼓,關注鼓聲,打開耳朵,去傾聽;打開心靈,去感受。

在鼓者的帶領下,紮好馬步,舉起鼓槌,敲響身前的鼓,咚咚咚。出乎意料的是,聲音稀稀拉拉,輕、重、緩、急,并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繼續跟着鼓者的節奏、手勢擊鼓,同時耳朵開始傾聽自己的鼓聲,傾聽同伴的鼓聲,慢慢地、漸漸地,聲音逐漸和諧,節奏越來越統一。整個過程,沒有言語,隻是傾聽自己和其他人的聲音,去感受,去調整——一個動态平衡的過程。

繼“聽香堂”之後,飛飛再一次體會到“靜”,真是奇妙的感覺!原來“靜”不是一動不動,“靜”是沒有雜念,是回到當下,是覺察,是心法亦是功夫。

當然,欲練此功,不必自宮!隻需将注意力收回到此時此在,用心去感受。用莊子的話叫“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一上午的時間就在這樣的訓練中過去了。原來從上山的那一刻起,就已經開始進入到訓練的範疇,沒有機心的狀态,是最好的狀态。一旦事先有所預期,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